回娘家的节日
六月初六日,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
传说春秋战国时,晋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一年晋国遭灾,狐
六月六节
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于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差异,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自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顾长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流传到今天,六月六已经演变成回娘家的节日。在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儿女回到娘家看望父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