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老师

家乡区县: 济宁市梁山县

我开始变得更加感激霞山校区,感激我那个修道院;开始更加想念我的老师们。他们的专业精神、他们的学者风度,似乎已经植根到我的心底,对我生发着日益渐深的影响。
我想念大一教我综合英语的Mr. White.怀念他那种简单、自由的教学风格,怀念他那种学者精神、绅士风度。他是一位十足的gentleman,身高大概超过一米八,当时年纪39,看起来却只有二十七八岁,风度翩翩,很是迷人。这个以前经常跟我打乒乓球的副教授,不知道过得怎样了?White 和我的其他老师都是很谦虚的。他教我综合英语一个学期,和我打球一年之后,我才知道他是海大外事处的副处长、副教授。不过我不在意那些头衔,仍旧叫他White,仍旧找他打球。现在我也不在意他是否升了正职。我只希望他生活得好好的。这家伙太帅,大概又太多情,难免跟一些女子产生些纠葛。我想,要是我跟他一样那么帅的话,说不定我会比他惹来更多的麻烦,甚至会象许志摩那样为了女人了飞来飞去不知道哪天撞上了雪峰死掉了。要是我跟他见了面的话,那些麻烦的事还是别理太多,就说一句话:“White,很久没打球了吧?我们打球去?!”
White 说过的话,有些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男人跟女人一起走路,上楼梯的时候要让女子走在前面;下楼梯的时候,男士要走在前面。”这话很有意思。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十足体现了一个人男人的风度。关于英语学习方面,他说过:“假如你把介词学通了,那么你就把英语这门语言学通了。”我经常跟别人说起这话,而且补充说:我自己介词还没有学通,所以,我的英语还没有学通。另外他曾经多次提到、至今让我收益匪浅的是:“学英语,要通过比较英语跟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和共同之处来学习。”我现在教中学生和指导河职院的大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起这话。只是我说的更具体,我说的是,注意比较两种语言思维上的不同。我现在学习英语就非常注重介词的学习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和共同之处。White 还说过其他的一些话,比如:“现在这个社会,要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的话,就要具备四个条件:要懂电脑,要懂英语,要有专业知识,要通汉语。”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只可惜到目前为止,我仍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人才。还要继续努力,希望有一天学有所成,回到湛江去,拜会我的老师,先跟他握手,然后给他一个拥抱,说一句:“老师,学生回来看望您了!”
我想念我的语音老师Ms Zhang,怀念她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她严肃、美丽、优雅,从我刚开始见到她一直到现在,我都感觉她就像是我心目中的雅典娜。我第一学期开始到12月份几乎没有用心学英语,让我深感不安。这位老师在我心中是有着神意的,我本应该好好表现的。语音课程结束,我是个不起眼的小子,没给老师留下什么印象;但第二学期,她教我口语,我通过勤奋,给她留下了好印象,给我的口语单科第一。她对的我们的发音要求非常严格。她教给我的学习方法,现在我也开始转输给河职院的学生。比如:“语音对大一的新生来说虽然很重要,但不要在早读的时间练语音,而应该把早读时间用来综合英语,把下午或者晚上其他时间用来练语音。”我非常感激传授给我的严谨细致的求学态度。她在我心目中永远是那么美丽!
我非常想念教我泛读英语的Ms Yao。她教了我四个学期的泛读。在我一直的印象中,她就像是一个有深厚修养、倍受敬仰的修女。她是一位比较老的老师,学识渊博,性情温和,说话的声音不高,很平易近人。我们学生和很多老师都非常敬仰她。因为她随和,所以我大一、大二的时候经常找她,她帮我解答了很多问题,很多学识上的问题和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曾经问及《浮士德》很难懂。她就我说:“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德汉翻译水平并不高,并不是很成熟,所以也会造成理解上的难度加深。我们国家英汉翻译和俄汉翻译水平是比较高的,比较成熟的,所以我们对英文译本、俄文译本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另外一次,我对自己的中文思想无法用英语来表达感到非常苦恼。她就跟我解释:“在中文方面,你很成熟,你是个成年人;但在英文方面,你还是个孩子。”她说到这,我就马上醒悟了:一个成年人是没法跟一个孩子交流的。我是后来才知道,她是独身生活的,没有丈夫和孩子。这在我们班的37个女生看来是有些非常特别的;但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除了有点惊讶之外,就是心里更加敬佩她.一个柔弱女子,却能独自一人走完一生!我在和她的言谈中,也才知道她好象曾经去过英国等地留学。至于更详细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其实我是很希望多了解一些她个人的人生的,可惜我从来就不喜欢问太多别人的私事。我一直坚持的原则是:别人不说,就别多问。对我所有的老师,我并知道也不去问他们的私事、家庭、学历和头衔,都是她们女生说起,或者从一些活动中得知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老师,他们都是非常谦虚、非常内敛的人。
David是个非常可爱的男人,是外国语学院副书记,顶替White,担任我们第二学期的综合英语。我们都叫他David,而不是叫他张老师。现在我让我的学生都叫我Kingboat,而不要叫我老师。这一点看来我算是学到家了,可算是得到了David的“真传”了。David是个非常有阳光气息,非常真诚可爱的中年男人,实话实说,and often humerously.他是自己提起自己甘愿一辈子做个“副”教授的。在综合英语学习方面,他要求比较严格,要我们背诵课文,我们说很难,他就说:“我以前上大学啊,把海轮-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视力》都背下来了。这综合英语课文才那么一点点,算得了什么?”我有一次给他分析我背书的情况,我说了一大堆话之后,他就给我一句话:“那说明你还没有找到背书的门路。”我又问:“有什么门路?”他就说:“那得靠你自己去摸索!”晕!我现在也不知道背书有什么门路,但是背书背多了,记忆力越来越好,要背什么文章很快就能背下来。我一直想着哪天把《假如给我三天视力》背下来,然后跑到David那里去炫耀一番: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现在总结一下,我背书背得快,主要是因为我现在心很专一,而且心无烦忧——我想我似乎已到不惑之年了。阅过浮华,阅过生死,归于务实,归于恬淡——大抵如此。在Shen huiyuan看来,我是越来越风趣幽默了,我自己也感受得到,这该得益于David的教导。记得以前他在课堂上说过:“这个Kingboat的朗读啊,有点像VOA电台里的播音员的口音;不过,比起那些播音员来就差远了!”他这么一个“不过”一出来,全班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笑得非常可爱。还有一次谈到北方的沙尘暴,他说:“我前些天就跟我爱人和女儿说,我说你们应该感谢我,感谢我把你们从沙尘暴中解救出来,把你们带到了湿润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从此永远跳出了沙尘暴的魔掌!”(他是河南人,当时沙尘暴影响到河南)他这话一出,我们全班都乐了。
教我们的姓张的老师似乎挺多的。Lihua Zhang Foreign College的副院长,我们最早认识的大学老师。我们刚上一的时候就是她给我们作大学全程学习介绍的。我很清楚记得那天下午,我们听她讲完后,那感觉好象是我们的大学也给讲完了,我们毕业了!后来她教我们听力,教了两年。Lihua Zhang很有男性那种气魄,上课很严肃,我们对她有点怕,是一种敬畏吧。但是后来跟她的闲聊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学院的领导,我感觉她是很忙的人,所以没有跟她有很多的接触,况且我从大一12月份开始一直都很重视练习听力,在听力方面也没有很多问题要问。
在我的大学里,被我问了最多问题、给了我最多指导的老师是张小波老师。张老师一直以来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慈祥的母亲、一个谦虚的学者、一个温柔、乐观、睿智的女性。我们是在大一第二学期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就知道她的名字的,那时她是演讲比赛中的裁判;但我一直以为张小波副教授是台下的某个男裁判。大二第一学期她教我们基础写作,我们一下子没法适应过来:怎么张小波老师是个女的?张老师给我们讲写作,从基础抓起,选词、造句、构段、谋篇,足足讲了一个学期。我们开始有点不耐烦,觉得太简单,但听了她的课之后,很多同学都变得谦虚起来了,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写作。张老师的温和对我们有着巨大的亲和力。每次下课后,我们很多同学都拿着她帮我们改过的文章继续向她请教——当好老师总是很累的!而每次评讲,我总是在最后的,因为我是最多问题的,要改我的文章是很费工夫的。每次上课结束之后,我都看到张老师很疲累,当时我认为是张老师身体太虚弱了。这几天我在帮河职院大二的学生改文章,我才发现原来改文章太累了。其中一个学生很像大二时候的我:中文功底很好,但英语思维不行!她根本没法用规范的英文逻辑思维表达她那种深刻的中文思想!我于是告诉她多写描述性的文章,少写抽象的表达思想性的文章。我跟她说:“改完你的文章,我元气大伤!”我于是想起张老师,大二第二学期以后,她已经没有担任我们的科目了,我仍然经常发邮件或者去她家里请教她,而她又总是热心为我讲解、给我建议。张老师啊,不知道她现在身体可好啊?
张老师大概有些担心,几次谈到:“越是高水平的学者,越是谦虚。”是啊,像我,总是那么不谦虚,这正是没有什么水平的体现!
Mr.Liu Minxin是大一的时候教我们《现代汉语》的老教授。我现在感到很遗憾,大一的时候我正在疯狂英语,没有用心去学现代汉语。想想看,一位老教授教你学现代汉语语法,你居然不用学呢!该打!要是现在有哪个教授给我开课讲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的话,那该多好啊!我一定认真学!可惜难得再有了!我现在只能去图书馆里找这一类的书自己了。

最后一位指导我的论文写作的研究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一方面,她让我萌发了有生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去考研究生,然后在研究院找个和她一样漂亮的女朋友!她是刚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助教施仁娟老师,很漂亮的老师,声音很有磁性,很美!另一方面,她建议我做毕业论文的方向是英语学习焦虑,这对我现在学习和教英语有很大的帮助。我实在应该感谢她!
还有几个老师我是一定要说的,尽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水产学院研究实验室的专家。我大一的时候,寒假没有回家,留在湛江练英语,那时侯我以为我会孤独,但事实上我并不孤独。当时我住在4楼,走廊对面相距六七米的就是水产学院的珍珠养殖研究实验室大楼,那些专家每天晚上都在三楼做实验、搞研究。我有时候凌晨三四点起来上厕所,还能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看到他们,穿着像医生服装一样的白色服装,有的坐着看显微镜,有的站着看试管,有的似乎在研究文件。他们似乎早就忘却了时间,只知道做着自己手上的工作。我的心灵被震慑了:这就是专家!这就是专业精神!
这些便是我的大学老师。

顶顶顶顶(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