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的画像。
茅檐低小,狭窄简陋,又作重修。院内之东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松龄撰文和与其有关系}的3块碑记置于此。蒲家庄外,还有著名的柳泉和墓园。柳泉在蒲家庄东门外的“满井沟”底。泉口青石砌就,约0.6米见方,旁立沈雁冰书的“柳泉碑”。柳泉本是一眼地下泉井,传说他曾在此设茶待客,搜集创作素材。
欢迎大家来这里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