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战争时期如此,和平年代亦然。张之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但从县城到农村知道他的人甚多,把他说成了一个传奇人物。这到底是为什么?本报记者对他及其亲属连续进行了几次采访,知道了其中的原委。
叱咤风云干革命 义气勇烈达四方
张之光是山东省冠县寨里村人。该村村大人多,古时村四周有围墙,人们称围墙里边为“寨里”,久而久之成为村名。村里历代硬汉很多。发生在清末聚众起事、专吃大户的农民义军头领冯保、焦二都是该村人。
寨里村有张、冯、邴、田、郭、焦等姓,其中张姓人家最多。张之光的爷爷叫张金魁,长得高大魁伟,胸前的飘然长须,显示着他的堂堂正气。他仗义疏财而又识文断字,在当地颇有名气。他取字捷三,人称张老捷。他原本是个有几百亩土地的大户,家里相当殷实。有一年村里有一个人到县衙当捕头。按当时的规矩,让村里富户担保,张老捷是其中保人之一。后来这个人携款举家外逃,造成的损失要由保人来赔。有的保人千方百计的想少拿,产生了互相推诿的现象。张老捷二话没说,把家里的土地、车马等所有的财产全部典卖,就连上下几辈人的嫁妆也所剩无几。一个大户一下倾家荡产。但他的仗义之名从此传遍了乡里。
张老捷是孙中山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日本侵略中国后,他伙同其他两人曾骑着毛驴到南京,请求国民政府抗战。1937年张老捷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冠县著名革命活动家许梦侠、梁文焕等是同时期的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张老捷担任过冠县二区区委书记(当时许梦侠是二区区长)。他后来担任过县农会主任、抗联主任等职。他为革命四处奔走,足迹遍及全县。建国后他曾任冠县建设局局长、农业局局长等职。
张之光的父亲张蓬岭兄弟三人,排行为二。张蓬岭小学毕业后在冠县县大队工作,曾任指导员。后到冀南军区一分区工作,曾任该分区野战医院二所所长(院长),后随二野南下。1950年因准备抗美援朝,加强东北的军事力量随军调往东北,任野战部队医院院长。转业后任哈尔滨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张之光的伯父张朝岭以活捉日本鬼子而出名。一天一伙出外抢劫的日军被打散了,日军一个担任翻译的鬼子从西边张查一带往县城里赶,路过寨里。尽管这个鬼子乔装打扮成中国人。但一个在日本当过劳工的人几句问话就认定这是个日本兵。张朝岭正挑着木梢到当街井里去挑水,一听说是个鬼子,拿着扁担撵了上去。撵到村东地,一扁担把这个鬼子打翻在地,一个耳朵被打掉半个,疼得嗷嗷直叫。张朝岭把他押回村中,一开始绑在村里的一棵枣树上,后送往二区驻地斜店。野战部队在二区召开大会对其进行表彰,军分区司令员白云亲自奖给他耕牛一头,德国造驳壳枪一把。自此,连土匪都害怕他。北馆陶的两个粮食贩子推着粮食在路上被土匪盯上,想天黑后抢劫。走到寨里天快黑了,后边的土匪还在远处盯着。这两个人问街上的人怎么办?村里的人告诉他:“找张朝岭去。”这二人找到家里,说明了情况,要求避难。张朝岭让他们住到家里,告诉跟上来的两个土匪:“这是我的朋友,你们走吧。”两个土匪没敢下手。
张之光的姐姐、姐夫及叔伯哥哥也都是共产党员、革命干部。比他大4岁的叔伯哥哥张之兰,17岁在二野当兵,因年龄小被送往冠县抗日高小学习,后考入柳林师范。毕业后到北海舰队司令部当秘书,负责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军官的文化学习,好几个将军就曾在他手下学习文化课。转业后长期在地方武装部门工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