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人心目中的张之光老师(3)

家乡区县: 山东省冠县

教坛耕耘育良才 十年浩劫遭磨难

张之光1958年8月从部队转业。随即考入山东师范学院(就是后来的山师大)学习深造。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冠县一中任教。1965年冠县成立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简称农中),选拔优秀教师到该校教学,张之光被调往农中,任高中部语文课。他善于管理学生,也能胜任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工作。讲课幽默风趣,倍受学生欢迎。他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学生后来成才者甚多。在冠县做过领导工作和正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刘钦朋、郑增龙、王绍军、许长森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他为人大度,和同事们相处甚好,全校师生都很愿意接近他。
张之光正在冠县农中任教期间,十年浩劫来临了,冠县成了重灾区。“文革”刚开始,张之光就被卷了进去。
1966年春,报纸上批判“合二为一”,大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张之光在讲一分为二时,有的学生发问:“什么事物都要一分为二,那毛泽东思想呢?”张之光随口答道:“按哲学说那也得一分为二。”不久有些人把这句话搬出来,说张之光攻击毛泽东思想,攻击毛主席,贴张之光的大字报,把张之光当做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来批。进而把张之光平时的言行,按其需要进行搜集整理,无限分析上纲,甚至连说过的几句笑话也当成“黑材料”。当时全国上下只知道随着运动不同阶段的口号一片狂呼,没有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和是非标准。“运动”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张之光猝不及防地被逮捕了,说他是现行反革命。
后来报纸上又登出文章,严厉指出不要把矛头指向群众。一些学生开始意识到:张之光是一般教师,把矛头指向张之光是大方向错了。进而又进一步意识到:扣到张之光头上的“罪名”都是强加的,都是不存在的,逮捕张之光是完全错了。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逐级上访,强烈要求无罪释放张之光。这样的呼声很快由学生波及到工厂、农村。
动乱年代奇事多,逮捕、关押不行,就又肃起“流毒”来,对张之光进行游斗、批判。让一个中学教师跪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召开全县大会进行批斗。好像戴上一个铐子还会飞了似的就再加戴一个。在批判大会上,张之光对强加的罪名哪里会接收!他忍无可忍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我想念毛主席!”。这喊声震惊了整个会场,穿越大礼堂传到了全县。组织批判的人害怕了,为了不让他呼喊,就用绳子勒住他的嘴,他仍然高呼,以致嘴上鲜血直流,到会的人无不为之心寒。走出会场,不少人伸出大母指嘘嘘称赞:“真是硬骨头!”、“是条汉子!”。了解他身世的人还说:“像一个革命家庭的后代。”
在农中的一场批斗更是残不忍睹!由于张之光呼喊“毛主席万岁!”等口号,就用绳子勒住张之光的脖子和嘴,张之光满口淌血,还叫他跪到尖利的砖块上,采住头发,拳打脚踢,铐子勒进肉里,两手胀得老高。
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几场批斗,张之光受尽了折磨,吃尽了苦头。但一次次的批斗和不屈的喊声倒使他的形象高大起来,并且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因为冠县人崇拜英雄,崇拜硬汉。
张之光在狱中还秘密传出了写给毛主席的信。信中他写到:“毛主席:我带着铁铐在监狱给您老人家写信,心里十分沉重,但却万分有信心。我没有别的要求,我请求您老人家批准,让我革命的父亲、革命的哥哥、革命的姐姐、革命的爱人和您的老战士——年已八旬、长年躺在医院的祖父,保释我十天,让我去向您老人家和党中央汇报一次情况,回来纵然屈死冠县狱中,我心甘目瞑。”
张之光还给妻子郝爱民捎出一封信,信中说:爱民同志:我是什么人你是最了解的,我蒙冤入狱,你可携带孩子去北京告状。我哥、我姐都是干部、党员,他们可能怕丢官,怕开除党籍。如果你冲破阻力,去北京告状,出狱后我和孩子将万分感激你。
张之光还从狱中捎出一首诗:
记事家无一寸田,
爷爷找党去延安。
父亲革命舍儿女,
母亲要饭把手牵。
这些信和诗都是他在狱中塞到棉裤套子里捎出来的。给妻子的明信片是这样写的:爱民:天气炎热,我还穿着棉裤,望你到狱中把棉衣拿走,换成单衣。
...........
一唱雄鸡天下白 。10年动乱过去了,社会上一切恢复了正常。张之光老师又被安排到冠县一中任教,职称评聘时被评为中教高级职称。他在教坛上又不辞劳苦地耕耘起来。

长篇小说飨读者 开国将士慰平生

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张之光来到部队,特别是来到朝鲜战场后,很想把自己和战友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由一般学生成长为英勇战士的成长过程写出来,让人们听听他们的那一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的脚步声。从部队转业后到山师大学习时他真的动笔了。
天才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的爱。二十几岁的张之光写书一开始就入了迷。别说课余时间,就是老师上课时他总是坐在最后排,桌子上摆着几本资料,下边就写起书来。令人奇怪的是他这样写书,这样听课,各科成绩考试时仍能及格过关,同学们都说他有个“神”劲。上了4年山师大,要写的书也完稿了。当时书名为《金色年华》。书稿写完后,呈送著名作家王安友、王希坚先生过目。他们都认为基础较好,鼓励他坚定信心,进一步加工修改。
1962年分配到冠县一中教学后,他对写的稿子又作了一下整理,先后交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审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派来高宏同志,人民文学出版社派来向云休女士和他面谈,一方面对稿子表示肯定,一方面谈了些修改意见,都有出版的意向。学校领导乃至教育局对此非常重视,减轻了他的教学任务,大力为他修改稿子提供方便。
道路总是曲折的。正在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修改就要出版时,“文革”来临了。由于林彪、江青大批“文艺黑线”,文艺出版工作停止了,张之光送的稿子被封存了,这一尘封就是10多年。
几经折腾,张之光对出书也曾心灰意冷。但他又觉得这么多年的劳动成果,不奉献给社会是个老大的遗憾。于是鼓足勇气对稿子又做了一遍修改,于2004年3月印刷出版了。最后书名定为《青春的脚步》。这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张之光成为冠县第一个写出长篇小说的人。
历史不会忘记有功之人。2005年中共党史人物编委会编纂《开国将士风云录》,对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共和国的解放及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及社会的繁荣昌盛做出过贡献的人物进行褒扬,张之光被收入其中。“主要业绩”部分这样记载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及其突出贡献:1952年经过严格筛选,于丹东组成特殊使命之特遣小分队,接受三总部首长交给的绝密命令,去志司枢纽部开设我军战史上全新式的快机、电传台站,限期与北京、与前沿各军指挥所沟通联络。小分队徒步跨过鸭绿江大桥,躲过敌机的轰炸扫射,冒着枪林弹雨,风餐露宿,长途奔袭,终于五天后,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指定地点桧仓,提前沟通了与各指定台站的联络,保证于二次战役前完成了我军战史上由落后的电键收发电报到快机凿孔、电传通报的跨越,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共党史人物编委会、中国老年杂志社还颁发给张之光“开国将士”奖匾一块。

 

Hsdsa(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