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安然度晚年 老骥伏枥谱新篇
张之光老师晚年子孙满堂,心情愉快。儿女们都很争气,有的在部队成了师级文职人员,有的成了工程师、总经理,有的是著名医院的高级大夫,也有的正在北京读书。直系亲属成功者也不少,均受到党的栽培和重用。老革命家庭正焕发着新的光辉。
多少年来和他风雨同舟的贤惠妻子已经习惯了他的爱好和脾气,已经把顺从他、照顾他当成享受和乐趣。
张之光老师有着广泛的人缘关系,很多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昔日的同学和朋友总是好来这里攀谈,他的学生更是家里的常客。
张之光老师还经常挂念生活不太宽裕的学生。北陶高永全后来神经不太正常,他不远几十里前去看他,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高永全也经常找到张之光老师家中,张之光夫妇都是热情接待,总是让他满意而归。学生许忠臣家里孩子多,生活不太宽裕,他总是牵挂在心,有时也到家里去看看。
张之光老师还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对于别人给予过的帮助,对于在危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从来也不忘记。有时打个车一转一圈子,带着礼物逐门看望。学生王玉坤是莘县人,“文革”武斗时用身体护拦过张之光,他常念不忘,驱车专程去看望。张之光老师还主张建立农中学生基金会,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照顾、接济。
张之光老师是一个勤于写作的人。他的另一部以“文革”为题材、40万字的长篇小说《红河咆哮》稍作修改就会出版,很快与读者见面。
张之光老师的作品,文字凝练,感情奔放,生活气息浓厚,所写的人和事就像从生活中掰下来一块似的,总是活生生的。细细琢磨,又会感受到内涵深刻,哲理性很强,总能给人以启迪、警示和鼓舞。
几次采访结束了,我们写出了这篇通讯。最后有几句话奉献给读者:越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越要回首;越是难于书写的历史越要书写。历史需要沉淀,更需要总结,人类就是在不断总结中前进。明年张之光老师就80大寿了,祝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健康长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