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
位于唐河县原县城簧学(四高中院),创建无考。明洪武三年、永乐元年、正统元年及清代数次重修,现存大殿、状元桥。大成殿为单檐歇山顶,深三广七,进深十架檐。殿内每柱下有高0.5米汉白玉,殿前80米中轴线上的状元桥建于明代,桥面桥墩石板砌成,拱形4孔,跨于半月形泮池上,南北长9.25米。泮池南北长11米,东西宽7米,以砖砌之。
文:唐河岸边
在唐河县城第四高中院内,有一座庄重典雅的古代建筑,这就是古文庙的大成殿。几百年过去了,虽历经沧桑、朝代更迭,文庙的其他建筑亦早已不复存在,但这座大殿依然端立在那里,与周围漂亮新颖的的教学大楼相比愈加显得古朴苍老,而由此印记着古代唐县文风的昌盛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体现出儒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文庙也叫孔庙、夫子庙、黉学等,是古代祭祀孔子和供生员读书科举应试的庙学合一的场所,也是当地县衙教育管理机构。在我国古代对孔子是非常尊崇的,西汉时高祖刘邦曾亲临曲阜孔子故里祭拜,首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东汉桓帝下诏修建孔庙,并派专人管理,开始了孔庙由家庙向国庙的演变。到唐代各地孔庙进一步发展,唐太宗诏令天下学校都要建庙祭孔,尊孔子为圣人,并制定了一定的礼制。之后,宋、元、明、清历代皇帝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以儒家之道教化民众,对孔子的封谥也逐步升级。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顺治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与此同时孔庙建设也随之在全国普及和发展,明朝初年朝廷规定凡县级以上府、州及国都都要设立孔庙,制定了统一的殿堂布局格式和祭祀礼仪程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