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话风俗,也就是将甘谷县一些风俗习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感受一下陇上文化的厚重醇香,再将一份深深的祝福送与生我养我的家乡。
1、春天的节日——二月二
这是紧跟正月,继元宵节之后的又一个节日。在这天,照例是要炒豆子的。当地有民谣一首为证,曰:“二月二,炒豆豆。”以前的传统做法是将蚕豆(俗称大豌豆)用水煮熟,在锅中略炒一番,然后用线串起来作长短不一,挂到孩子们的脖子上或是手上。亲戚家有小孩子的话,还要赠送这样的几串,表示一下。这样串起来的豆子,当然是要保留一番的,直留到过五月五(即端午节),据说在五月五吃了二月二串的豆子,孩子们会变心灵的(心灵,甘谷俗语,意即聪明,思维敏捷等)。
二月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那天炒的豆子不能掉到地上,即便掉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吃掉,否则豆子会变成虫子来咬你。所以要小心翼翼的吃,不能浪费了其中的任何一粒。小时候不懂,还以为豆子真会变成虫子,每掉一颗豆子总要仔仔细细的找回来,总怕他变成虫子后半夜三更找到我。后来才懂得,这只是一个大人告诫小孩子要珍惜粮食的没有恶意的谎言罢了。
记得小时候上小学时,总是急盼着过二月二。那天,早早地起床,将口袋里装满了家里准备好的的豆子,拿到学校与其他小朋友一块交换着吃,然后边吃边评论,比一比谁的妈妈做的豆子更好吃。男孩子们还要将脖子上挂一串做念珠,扮唐僧,再双手合十,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滑稽极了。而女孩子是不会或是不敢像男孩子那样这么大胆放肆的,至多在手腕上戴一串当作手镯,还怕被弄断,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于是那天的校园分外的像寺庙,男孩个个是和尚,而女孩则是来朝拜菩萨的大家闺秀。。。。。。
以前过二月二,老人们说主要是吃蚕豆,像上面说的那样做,吃一半留一半。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豆子的种类变得越来越杂,蚕豆,豌豆除外,像其它与豆类没有任何关系的花生、向日葵、瓜子、糖果、松仁等,反正是只要可以吃的任何坚果都可以。而且,由于豆子传统的做法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它在逐渐地没落着。市场上现成的各类油炸的豆子,还有其他口味比豆子更好的东西正代替着日渐没落的大豌豆,况且,现在的人,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吃到各种各样比豆子更加珍贵的东西,因此,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渴望过二月二了。
只是每年的二月二,我都会记着吃豆子,虽然没有家乡的味道,但它是一个家乡的习俗。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清明快来了,河开了,布谷鸟叫了,万种花朵陆续开放了,春天真正来到了人间,该是播种的时节了。三两场春雨过后,墒情还算可以吧,洋芋(土豆),西瓜,黄瓜,辣椒,茄子,洋柿子(西红柿),和秧菜(白菜),豆角,蒜苗,包菜(甘蓝),蒜苗子等各类蔬菜全部播到地里了,那是一个个对未来的希望被播了下去,期盼着在秋天有一个好的收成。
只是期待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了老祖宗给我们的恩泽。清明那天,是要上坟的,带上传宗接代的孩子,在坟头和四个角上各压一串纸钱,炒几样小菜,点三炷青香,烧一堆纸钱,燃几枚炮仗(爆竹),磕几个头,然后盖一剖黄土在坟头,祭奠,寄托哀思,让长眠于地下的他们在天堂看着儿孙辈,保佑着儿孙辈。
在清明节,还有另外一个风俗,就是打耳洞,俗称钻耳廓(读guo),先拿花椒水涂在耳廓,等耳廓被麻醉了,拿绣花针快速穿透,再把事先准备好的鸡毛翎子别上去,过几天就好了。钻耳廓可不是一件可以含糊的事,有这样一个传说:女孩子在不钻耳朵的话,死后会下地狱,而且阎王爷会叫小鬼拿椽子来钻耳洞。小时候我仔细观察过的,我周围的中老年妇女,还有年纪比我大的女孩子,甚至个别比我还小的女孩子耳朵都是开的(甘谷方言,意即已经打耳洞了),于是,为这个事吓得我终日惶惶不安,因为我的耳朵一直没洞,我不是害怕下地狱,而是害怕下地狱后阎王爷会叫小鬼拿椽子来钻耳洞,那样会更疼。之前也打过几次,终究由于害怕钻耳廓而不得成为有耳洞的人,罪过啊。
2、夏天的节日
希望播下去了,对过去也追思了,但是天还是不下雨,是对上田表示的虔诚还不够么?那好,再给他来三天三夜的大戏。每家每户出一些钱,都有定数,商场上的富翁也乐意多给一些。于是请一个剧团,备一头猪,还有其他必需品。到时候将庙门打开,找一辆车拉着收拾好的猪,大街小巷游行一回,敬到神灵的香案前呈现一定的时辰,算是请了一回神。戏便开了,都是百听不厌的戏文,陇剧,秦腔,京剧。掂(带)一条板凳,舒舒服服地陪老人家(对神灵的敬称)看戏,偌大的戏园子被围的水泄不通,也是应该的。
街上也霎时间热闹了起来,各种传统的小吃零食,还有比较现代化的啤酒冷饮都是必需的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比肩接踵;路边的小摊,首尾相连,绵延了好几里长。叮叮咣咣,咿咿呀呀,再加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确实是一个热闹非凡,人神共悦的时节。
看戏倦了,到街上去,叫一碗白生生、蜜旺旺极受群众喜爱的甜醅子,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保准让你倍觉神清气爽,飘飘欲仙,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甜醅子四季皆宜,具有健胃消化、提神益中的功效,是甘谷最为得意的小吃之一。城内大十字王玉玺家的甜醅一直被誉为上品,他老祖是从清代就开始经营甜醅子生意的。
还有油煎洋芋,太常见了,其实就是油炸的洋芋片。把洋芋去皮后切成较大块,放在油锅中煎炸,待黄亮熟透后从油锅中捞出,稍凉一会,待变脆后,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盐等配制的调味品即可食用。这种油炸洋芋片,色泽美观,香味扑鼻,吃起来脆香可口,油而不腻。
或是凉粉,既能充饥,也可佐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细索凉粉”面市。白凉粉晶莹透明,食时,于手内切成一寸见方的大丁,有的还用旋子旋成面条状。在甘谷,凉粉调料讲究,有芥末、酱油、醋、芝麻酱、油泼辣子,有些人还喜欢加点味精和花椒面,拌几节香菜、胡萝卜丝或嫩芹菜,看起来白红带油亮,吃起来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绝对让你记忆深刻。还有呱呱,俗称呱呱凉粉,是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可分为荞麦呱呱、扁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其调制很独特:先将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油、芥末、酱油、食盐、醋、蒜泥等调料即可,是独有的辣味小吃。
别忘了还有肉夹馍呢,肉加馍又称肉夹子、卷子肉。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醋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煮炖佐料,经过独特烹调工艺煮成腊肉,其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色泽金黄。后用快刀将蒸熟的热馒头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热馒头,形成四夹六夹,柔软可口,味美醇香,很适口。
再推介以下穰皮(俗称,不知是不是这样写,在这牵强附会一下),即就是酿皮(凉皮?),这种凉吃的食品,在夏秋炎热天里,最受人们欢迎,食用者非常普遍。酿皮是用面粉制作而成的,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还有王月亮的圈圈,即甘谷酥圈圈,甘谷酥油圈圈是以精细白面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具有耐存耐放之长处,即使在炎夏,存放月余也是光干不馊,常被人们购捎给省内外的亲朋好友。酥圈圈烤成出锅时,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最不能忘记的就是浆水面了,浆水面是浆水作汤,加上葱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种面条。甘谷城乡人民十分喜欢吃浆水面。浆水面有清热解暑、治疗疾病之功效,可单独作饮料。在炎热的盛夏,喝上一碗浆水,会使人感到清凉爽快,又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不光如此,常食用浆水面还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压的病患者经常吃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低和稳定血压的作用。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病症也有一定疗效。有的医院用浆水配合药物医治烧伤,可大大减轻患者疼痛,取得显著疗效。
还有那红扑扑的苹果,绝对不似超市出售的水果那般寡淡无味。甘谷无论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这里生长的苹果色、形、味俱佳,果形美观,色泽鲜红,五棱突出,个大皮薄,汁多肉厚,浓香可口。吃了此果,可比吃了那人参果,让你觉得天下无果了。
……
这些热闹的吃食,可以让人们足足的吃上许多天了。
于是,这些原意很神圣的活动,成了老人们看戏,富人们显摆,商人们摆地摊赚钱,年轻人聚会,姑娘们逛街的绝好机会。小孩子们也不会错过的,这可是个向家长要零花钱的神圣理由,谓之“盘缠”。约几个小伙伴,拿着父母给的零花钱,到街上去看看那把心仪已久的小手枪,事实那多戴在头上特别好看的花,再在人群中跑几个来回,觉得差不多该回家了,拿着手枪,在小辫子上绑上那朵花,再买几只冰激凌,一路晃来晃去,说说笑笑,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至于那戏唱了些什么,叫什么名字,大概只有神仙才知道,要不他们怎么会记得下雨呢。
这样的活动,从三月到四月都有的,著名的有三月八山上的庙会、三月十八的安远镇社戏、还有四月八山(大象山)的庙会,这些精彩的活动,都不容错过。
夏天的另外一个节日是五月五(即端午节),这可是个最好玩不过的日子。在江南,过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就只剩吃粽子了。然而,在北方,在甘谷,端午节的习俗样数(俗语,数量)还真不少,很有讲究。
由于进入五月以来,天渐渐变得炎热,各种疾病和虫子容易袭击人类,所以五月五的传统活动,大多与防虫辟邪有关。
早上,大人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院,然后从树上折下许多柳枝来,挂到家里每一间屋门上,意思避邪,如果谁家小孩子不乖(俗语,即生病)的话,还要编一顶柳桥帽子,戴到他的头上。
小孩早上起来,洗漱以后,最重要的事就是绑(俗语,拴)花线了,不到一岁的孩子都是红线,大点的孩子是五色的花线,绑到手腕上,脚腕上,做戒指,手镯,脚镯,虎年出生的孩子,还要戴一条红色的称作项圈的红绳在脖子上,据说,带了这些东西可以辟邪,还可以吓跑虫蛇等毒物,使孩子们免受伤害。所以大人们一般都很郑重的,往往会提前好久买下绣花线备着,等着五月五来了给孩子们戴上。
五月五的另外一个重头戏是吃谷角(读作gùjué,大概就是这样写的吧,一种为五月五特制的烙饼的专称),往往在五月五前一到两天做好。其实就是在做常吃的面饼的基础上,用一些物件刻些花鸟虫鱼的在上面,或是直接将面饼做成花鸟虫鱼的形状,虽然与平常的面饼并无二致,但吃着是绝对的比往常的要香上好几倍,于是小时候,我就盼着每天都过五月五,这样我就每天都可以吃上带花的馍馍(俗语,即烙饼)了。追节(即送礼)在五月五是逃不掉的,也是送谷角,这是必须的。尤其是哪家的姑娘要是订婚了,那么她未来的婆家在任何一个节日都是要去送礼的,这是千百年以来留下的传统,非得这么做不可。
家里人还要喝五月五的酒,但好像不是雄黄酒。况且由于家长一般不赞成孩子们饮酒,便以吃甜醅代替了,哈一口气,满嘴的醇香,很有酒味。
还有前面提到的吃二月二保存下来的豆子,这儿不再多说。
六月六,这好像不是一个怎么流行的节日,但它确实存在着。和五月五一样,也是吃一种特制的烙饼,不过改名了,外观也改变了,换做一种新的样式,唤作“麦蝉(读作shán)”,据说麦蝉就是长那种样子的,但是我从来都未曾见过麦蝉。是用刚收获的新麦面做的,闻着有一股新鲜的麦香。我想,当我们的父老乡亲吃着麦蝉的时候,口里一定是甜甜的,心情也是喜悦的,那是收获的喜悦:一年的劳动已经丰收成了果,且已经归入了仓库,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