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阆中华光楼嘉陵江边的河坝,立有两个铁柱。两个铁家伙静静地立于鹅卵石中,虽然不时引来过往渡客的目光,但它究竟为何物,为何立于这里?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 “那时候我还是小娃儿,有时跑到这里玩时,还看到过。”6月6日上午,阆中籍学者、68岁的李家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两个铁柱就是历史上用来固定当地浮桥铁索的。当年,华光楼对面的南津关河边,也有两个同样的铁柱,史载当年这里架有浮架,遗留的两处铁柱印证了这一事实。 历史上,阆中为古蜀道的重要节点。4年前,当地进行考察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曾出现5条古蜀道,其中之一,就是嘉陵江水道。 明成化七年(1471年),保宁府治所在的阆中,为缓解官渡运输繁忙的压力,运工在华光楼与南津关之间,架起一座浮桥。李家驹研究考证发现,该桥由36只木船组成,每只船由铁索串联起来,由两头的铁柱固定,木船上铺有木板,以方便行人通行。 “该浮桥系季节性桥,通行时段主要为冬春。”阆中市名城研究会副会长刘先澄研究发现,这一时段为嘉陵江枯水期,水位低河面窄,加上水流不急,便于浮桥发挥作用。“如遇木船通行,可将桥上的木板抽掉,取出一船只以洞开。” 浮桥修建后,既方便了百姓过河,同时,也为军事防御带来麻烦。为此,明成化年间,当地守军指挥田仪开始在阆中城墙四门上建城楼,并在城外四周挖战壕。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壕中引入嘉陵江水,车马行人进出城均通过吊桥。 明弘治年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阆中历代知府曾多次对城墙进行修复,以防御来犯。 阆中浮桥问世后,对当地百姓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到明嘉定年间时,保宁知府李申对浮桥进行了改进。到了清嘉庆年间时,川北道黎学锦认为该浮桥有碍水上运输,下令将浮桥拆除。黎学锦调走后,当地百姓认为没有浮桥极不方便,于是又将其恢复。 上世纪20年代,阆中浮桥被毁,只留下用来固定串船铁索的铁柱,见证这段历史。 上世纪80年代初,阆中丝厂有名职工在收集旧书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批老照片,其中,就有这座浮桥。后来,这张照片成为当地浮桥史料的佐证,也成为一些学者研究阆中浮桥的物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