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楚文化
2008年5月13日,国内20多位文物考古界楚文化研究权威级专家学者聚首商洛,对商洛十多年来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专家学者们最终取得共识,认为商洛考古中发现的丹凤古城文化遗存属春秋至战国中期楚文化,证明这个时期丹江上游一带为楚国属地。以商南过风楼、商州东龙山、陈塬遗址为代表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属西周中晚期文化,但和关中的周文化有明显差异,和江汉平原一带稍后的楚文化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明这些文化遗存的发现,对于探索西周早期至春秋以前的楚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楚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周文王之时,芈姓季连部落酋长鬻熊,在商衰周兴时,率族投靠文王,后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被赐予“子”的爵位。鬻熊是楚国的最早缔造者,他死后,到熊绎时,被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楚”这个国号兼族名由此产生。丹阳就成为楚人立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丹阳究竟在何处,一直是我国历史上长期讨论的热点。一说在今湖北秭归,一说在今湖北枝江,或说在南漳一带,或说属今安徽当涂,又称在今河南淅川,但均无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存铁证。对于早期的楚文化研究,现代学术界作了几十年的探究,特别是在江汉楚文化核心地带寻觅了多年也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荆楚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先生曾提出“西周早期楚丹阳在丹水上游的商县一带”的新观点。
商洛楚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丹江上游多个西周和战国时期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些考古成果在国家级文物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具有鲜明楚文化风格的鬲、盂、敦等器物组合引起了陕西考古研究专家的格外重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了商洛楚文化课题组,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考古研究工作,将这些文化器物与荆楚文化进行比对,从而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这次商洛楚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高崇文教授断言,这些考古成果的取得,对于探究早期楚国都城和研究楚文化,是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它表明早期的楚文化有可能就是以商洛为中心的。但究竟商洛的楚文化是源头主流,还是属于移民支流文化,还有待于考古发现更加有力的文化遗存佐证。
2、崖墓文化
崖墓是东汉時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墓葬,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于河流两岸的陡坡峭壁上,是用人工开创出來的墓室。“商洛7个县区已找到4235座崖墓,其密度在全国来说都是罕見的。”商洛市博物馆馆长王昌富说。据介绍,我国的崖墓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以后逐渐消失,但商洛市境內的7个县区目前存在着从东汉到現代的崖墓点721处、崖墓4235座,分布范围连一万多平方公里,从西汗一直到明清時代。
据王昌富将,商洛崖墓最早出現在西汗晚期,并持续到現在,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从崖墓分布的现状看,商洛崖墓还是我国西北边缘崖墓遗存最集中和数量最多的,独特性也是全国少见的。
3、商洛诗歌
北亚热带与南暖湿带的气候过渡,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高山低谷垂直差异大,秦楚文化交相融合。
出古长安向西——丝绸之路
出古长安向东——诗歌之路——商於古道文化
汉唐“长安通道文化——要官员贬谪升迁、学子赶考”
纤夫号子,商山民歌
李白、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韩愈、杜牧、李商隐、王禹偁、王时叙、房成华、彗玮等(数百篇诗文)
“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见关城吏,还从旧路归”
“风来花落帽,云过雨沾衣”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来往悲欢万里心,多从此路计浮沉”
“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
“商山名利路,夜亦有行人”
4、闯王文化
秦岭主脊、蟒岭、流岭、鹃岭、郧西大梁和新开岭五条主要山脉,像五根粗壮的手指,由西北向东北、东、东南延伸在古老的商洛境内,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蜿蜒其中,岭谷相间依次排列---巨大的掌状山地。
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8进8出商洛山,先后14年
官方史志的反面描述
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
有经考证为其活动场所的遗迹
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百集电视连续剧《李自成》
闯王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文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