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文化(二)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州区

5、戏剧文化
“商州山窝窝,处处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区人民喜爱的一种地方小戏,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盛行于镇安、山阳、丹凤、商县。是一种在“跳”和“舞”中说唱的民间艺术。“跳”和“舞”是其最突出特点。商洛花鼓剧目约500多本,著名常演的有几十本,内容大都是反映山区风情民俗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
商洛花鼓起源:
(1)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人关中
(2)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
(3)范大成《桂海虞衙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口唱歌词,溃敌
(4)《敦煌拾零》《隋唐演义》记载,隋末瓦岗寨三十六兄弟,“打花鼓”,救秦琼,故“唐将班子花鼓”。
(5)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
(6)宋杂剧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
陕西道情,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戏剧之乡”、“花鼓之乡”的美称
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戏剧文化
秦腔、汉调二黄、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剧、曲剧、曲子、话剧、歌剧等
“商洛花鼓”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民俗文化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商洛属中国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过渡地带,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个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独具特色。明《商略》曰:“汉高发巴蜀之民定三秦,迁巴蜀渠率七姓居商洛,由是风俗不改,习尚清 高,有四皓遗风,”人性质实,土风简朴。故斯地居民,南北杂处。一般说来,丹江盆地以北多“本地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北方型; 以南则多“下湖人”,其生活习惯近似南方型。南北文化虽经数百年交汇,仍各具其传统 特色。南方美与北方美陶冶感化,现代美与传统美水乳交融,构成五彩斑澜的生活图画。
商洛人“既兼北方之犷悍,又融南方之灵秀”,习尚勤劳质朴,诚实憨厚,好客敬上,互助尚义。服饰则尾随时代潮流,饮食粗杂以饱为安,住房多简陋实用,节庆礼禁皆依俗跟风而 行。辛亥革命、尤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解放思想,破旧立新,许多不良习俗逐渐剔除,新的风尚不断发扬光大。化行于上,俗成于下,中餐西餐、中装西装、平房楼房、古俗外 俗,商洛多有行者,难以详尽考述。节序喜庆、婚丧礼祭,完全作古的几乎没有,大多随时、即化、因人而异。
人口源流-不同文化类型
丹江漕运“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
“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关、寨、营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
巴楚文化的商山号子、商洛山歌
7、宗教文化
商洛地区五教俱全,但信仰者不多。
佛教:东汉明帝十年(67)传入商洛。志载:唐贞观三年(629),慧远禅师杖锡 山阳天柱山,并在镇安造云盖寺(寺存“唐贞观三年建立”字碑)。武则天时 ,商州肇建大云寺;有僧侣于山阳漫川关前店子摩岩洞中雕塑石佛千尊,名曰“千佛洞”。 唐昭宗时,柞水县东川、红岩寺、丰北河、凤凰山多处建立起佛寺,僧侣500余众。在今丹凤县境内古代信佛者颇多。棣花“法性寺”、商镇“大佛殿”均为唐建。古城莲花寺、老君 河口普陀寺,百顷湾青龙寺、东河金山寺、资峪白衣寺均为著名古刹。还有五峰山、毛坪石佛湾、天桥山、青龙山、三条沟、寺坪、娘娘庙等处均有佛寺。明末兵燹,寺毁僧散。清代 以后,僧侣乏人师承,佛教日衰。民国二十五年(1936)山阳佛教学会成立,址设中街白衣堂,以安山庙产八石课租为经费,由段炳钧、温思明分任正副会长,集30多名居士,于初一、 十五设坛劝善,不久自行解体。
道教:唐时传入商洛。据碑石所载,自唐代韩湘子、吕洞宾到山阳后,渐有道教发展。元代至正元年(1341)道士宋披云于山阳县南庵建修元纬宫,成为当时道教活动中 心。清雍正八年(1730),咸宁道士法宏在柞水县药王庙设坛布教,入道者38人。清末民初,道教在山阳、洛南、柞水等县建立大小道观100余处,殿堂庙宇800余间,道士道姑100多人 。天柱山、云台山、大圣山、云蒙山、法官庙等一时成为道教盛地。道教活动较多的是山阳 县。据1952年统计,全县有道观37处,庙房478间,道士123人,道姑99人,其活动中心天柱 山,有庙房110间,住有道士38人,道姑29人,拥有耕地百余亩,年收租子60石,布施白洋2 000多元。
伊斯兰教:唐永徽年间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广大回民所信奉。唐时,回民聚居的镇安县,就有信奉伊斯兰教群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镇安柴坪、西口有回民三户18人迁入柞水县药王坪定居,伊斯兰教亦随之入柞。清同治初年,陕甘回民大起义有回族龚、马、刘三姓迁居山阳漫川关,建起清真寺,传诵《可兰经》,进行宗教活动。至民国末年,山阳回民仅59人,即有30人信奉伊斯兰教。民国时期,全区共有清真寺12处,信教人数约占回族人数的一半。
天主教:明万历年间传中国。鸦片战争后,1900年意大利神甫始来龙驹寨传 教。1915年周至县人赵连山作神甫时,购房57间,旱地16亩,兴办“敬业小学”1所,有教牧人员9人,教徒231人。民国七年(1918),西班牙教士彭瑟和意大利教士蔡纳芳在华人李景 焕协同下,在商县城设教堂传教,有神甫和传教士9人,房产57间,水旱地27亩,兴办明德小学一所,罗程诊疗所一处,教徒499人。民国十一年(1922)建立洛南教堂,主持人为彭瑟。后于石磨沟、麻坪等处设立支堂,教徒发展到2485人,为全区各县之冠。民国十四年(192 5)建立山阳县教堂,并设支堂多处。主持人为意大利神甫。初建立时,民间谣传:“洋神甫挖吃小儿心肝,并将眼珠炼成丹药”,致使人心恐慌,入教者甚少。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由当地人余治民神甫主持后,教徒增至1066人。
基督教: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入商洛。第一个来商洛传教的是挪威人王耀 基。原拟先在商县设堂,遭到群众抵制后,转到龙驹寨购得街房一院,建立起商洛第一座教堂。此后十余年间,先后在商县、洛南、商南和山阳县城购置房地,建起教堂和礼拜堂。
基督教在商洛地区各地建堂传教的同时,又在商县、丹凤、洛南、山阳曾经办起四个教会小学,在商县、丹凤办起2个诊所,在洛南保安开办1个孤儿院,借以扩大影响,进行活动。
新中国前,一些外国传教士与反动官僚土霸勾结,狼狈为奸。据《商县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1918年至1926年洛南教会挪威籍教士贝德卫与县长勾结,包揽大小诉讼近百起,从中渔利。1930年前后,挪威籍教士诺慕和芮义生勾结商县土匪唐靖、古鼎新,当唐、古被群众武装围困于商县城内时,芮义生亲临西城指挥匪炮兵作战。1947年春,芮义生与国民党四区专员史直一起,带领保安团队去山阳清剿共产党游击队,指挥部设在山阳教堂。基督教会内 任职的神职人员有些曾在国民党党部、政府机关中任职。洛南县基督教牧师李志何,系国民党区党部书记、洛南县参议员,传教士赵德升是三青团区队长。商洛基督联合会委员邓子瞻曾任国民党白青云部军需。
新中国后,1953年,实行“三自革新”(即自治、自养、自传),割断宗教与外国的联系。六十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五教”暂趋沉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又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蓝秋绽放(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