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名胥余,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一带),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柳宗元《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1、“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书怀;
2、“法授圣”是说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咨询治国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畴传授之;
3、“化及民”是说箕子在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
韩国殷氏宗亲为“暴君”鸣冤
每年都有许多韩国的氏族宗亲不远万里到朝歌寻根谒祖,但最早把朝歌当作祖根地的并不是韩国宗亲,而是日本人。早在1984年,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院组团到朝歌访问,就提出姓氏寻根的概念,其团长中岛司有当场振臂高呼,并提笔写下“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世界各地的殷氏、石氏、康氏、孙氏等宗亲,先后多次到朝歌谒祖,朝歌一时成为多个姓氏,千万宗亲的祖根地。
箕子朝鲜包括今中国辽东半岛的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都城在大同江畔的平壤。我个人认为,当时古朝鲜还是比较落后的,而箕子带去的5000人中,大多都是对殷商有感情的知识分子,是精英。这种说法尽管只是一家之言,但中原礼乐制度与先进的生产力,着实建成了令今天民众难以忘怀的‘东方君子国’。
朝歌古都学会会长燕昭安在接受采访时说:“古朝鲜箕子王朝的时代,正是中国姓氏形成之初,带去的5000殷民对姓氏、家族、宗亲、血脉还不十分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很尊重箕子,相互之间都认‘老乡’,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殷民的后裔开始尊箕子为始祖,今天,韩国的韩、齐等姓氏,都把箕子当作先祖。还有一种说法是今天的韩国人就是殷商移民的后裔,这种说法尽管十分牵强,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他们与箕子、东方君子国都有重要的关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