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川北道黎学锦在修好防洪堤后,又在西门堤外采鱼翅石匮阁上,安置了石犀。有人说,犀牛是根据风水学原理设置的。原阆中城西门空旷无物,难以收闭,于是人们在江边安置灵物,以达到阴阳平衡。 h* i; t& J K- b0 b' v 阴阳五行讲相生相克,石犀安放好后,镇住了水怪,人们便可以免除洪水之忧,安居乐业了。/ r5 |, D" N" S8 C 嘉庆年间,阆中人王承谟写过一首关于犀牛的诗: 偶来桐荫下,见汝便相亲。 拂拭泽双手,晶莹汗一身。 苔纹自然妙,月色几回新。- 此水无幽径,漫劳温太真。 其实,犀牛除镇水之外,还有三大功能:一是监测洪水的“警戒线”。犀牛安放在千百年来发洪水时的最高位置。如果水浸到牛脚下,城内有惊无险;如果淹到牛身边,城内便告急了;如果把牛全淹了,城内也就完了。二是辨别方位的“指南针”,牛头永远朝着西方(太极图中的兑卦,代表泽),当人们(特别是小孩、老人、外来游客)在西门河边玩耍太久了,如果忘记了方位,一看到犀牛,便知道方位了,不会迷失方向。三是预测天气的“晴雨表”。石犀是由一整块优质精良的峡石精雕细琢而成的,这种宝石质硬、密度大,经得起长年累月日晒夜露、风吹雨打、霜冻雪拶。天晴时,石身干燥、光滑;要下雨了,空中的水气便凝结在石犀身上,便形成薄雾状小水珠,手一摸有滞留感。于是人们马上打道回府不会淋雨。# A0 m/ n4 B7 E 石犀独卧江边,吸天地之精华,收山川之灵气,天长地久,便灵性十足。传说有一灾荒年,牛也饿极了,于是夜间便跑过河去吃麦子,被人发现了,后来请来峨嵋山老道画符念咒,打嘴断角,犀牛被降伏后,便安分守纪了。涨水时,纤夫拉船逆水上行,到犀牛处,便将纤绳导在牛脖子上,稍歇片刻后又解开纤绳继续前行,时间长了,犀牛脖子上自然就出现了一道很深的痕迹,至今犹存。 S9 U6 t. q% ?0 L9 X7 W 1956年,阆中涨大水,当时汹涌的洪水在犀牛身边回荡,由于“犀牛洗澡”镇住了洪水,所以第二天,水便很快退去了。 1978年,电厂修堡坎,当时的厂长王福庆为了保护文物,特派职工董长礼带领民工,用三角钢架和手拉葫芦,将犀牛从河边吊到岸上,按原方位安好,头朝西,牛脖向右望沙溪,前有西门濠形成的“月儿湾”,所以叫“犀牛望月”。尾向东,屙屎(金银珠宝)肥阆中(有何开顺保存的黑白照片为证)。他们在起吊时,发现底座下面有红、白、青三条蛇,人们认为这是吉祥物,故放生而去。不久有一张姓玩童,骑在犀牛背上玩耍,用油光石敲打牛头,第二天爬树时,突然掉下摔死,消息传开,其他顽童谈此色变,再也不敢乱打犀牛了。) k( c" o* s7 Z0 R0 T 1981年,阆中又发生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由于犀牛已移位,失去了防洪警戒线,故洪水泛滥成灾,淹了半个城。1987年,阴差阳错地把犀牛迁到东风中学大门前的十字路口中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人们说这是因为犀牛要喝水、要洗澡,所以发了怒。 2004年,随着西门嘉艺广场、古韵外滩的峻工,犀牛又搬回了老家,安放在嘉艺广场与西城门的交汇处,西边建有犀牛亭。春风绿江岸,人在画图中。犀牛人见人爱,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期间,这里游人如织,群童嬉戏,真是乐哉悠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