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桥楼乡贾氏宗祠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位于阆中桥楼乡老牛山东侧半山腰的贾家旮,有一座气势恢弘的修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贾氏宗祠,贾氏宗祠占地1200多平方米,宽30多米,进深40多米。祠堂依山就势,座西向东。正堂为单檐庑山顶结构,祠堂正前面有一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正中挂一道刻有“贾氏宗祠”的金字大匾,进山门有一个150余平方米的石板铺就的大坝,大坝两边是重檐硬山顶带走廊的横房,过大坝,上五级台阶,是五间通的正堂,正堂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着贾氏七大房的祖先牌位,而正堂五间通的后壁全是用红豆木板装成,正堂的红豆木板和钟、鼓房的隔断的木板上刻着蝇头小楷《贾氏族谱》,现全套刻板犹存,字迹清晰可见。正堂左面鼓架上有一大鼓,右面钟架上有一大钟,钟、鼓房两端是转角,转角里住着看守祠堂的人员。贾氏宗祠是阆中、苍溪、南部、剑阁、昭化、青川、平武的贾姓人氏祭奠和供奉祖先的地方,据地方志记载,为经营祠堂,祠堂有三处庄子(房地产),苍溪东青贾家沟、桥楼中场湾、贾家旮各一处,有田产17亩,地产16亩,每年可收黄谷4100斤、高粱1300斤、小麦640斤,每逢清明节,将此产值抽取一部分用于举办清明会,明末清初由族长贾天成、贾锡安主持,民国时期由族长贾从云、贾公奇主持,并安排人员办会。每年清明节前一天蒸大肉包(由做会者将肉切成细颗包成大肉包)俗称杂包,蒸大肉(半斤重一个的肉),并通知七大房,每房一人(一般是有威望者)到贾姓发脉之地——金鸡垭祭奠祖先,通常叫小清明会,并鸣炮、烧纸钱。祭祖后回贾家旮祠堂,大办宴席,延至三天三夜。三天中办两件大事:一是清查这一年中贾姓族里有无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忤逆不孝、喪贾氏德者,如有,罚纸评理,重者可罚纸三刀烧给祖先(三刀纸即三百张),贬族。轻者,罚纸认识错误而已。现在,在桥楼地区人们还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在桥楼高阳村,有个叫贾通良的人,只因在一次清明会上说了一句“清明会上没外人,是哪个狗日的把我的烟袋拿了”,就为这句话,被罚三刀纸,并做深刻检讨。因为大家说,既然清明会上没外人,都姓贾,哪个又是狗日的?因此贾通良无言以对,认罚,检讨。二是,凡贾姓中有人父母死了,亡牌入祠。此事须事先告知族长,并经族长同意后,到清明节日,备一束脩肉,手捧灵牌,跪于祠堂,由贾氏族中请的私塾先生,手执朱笔,写上其父母姓名,然后喊礼,三跪九叩完毕,将此亡牌依伦辈放入宗祠。每年的清明节做会,均由贾族富豪之家举办,由七大房轮转,会期的三天三夜中,每天鸣大炮三个(铁炮),并唱大戏,耍狮子,玩竹马,贾家旮全部贾姓自己放假三天,观看节目,热闹非凡,十分隆重。凡在族中有功名者,在此节日期间,必须兴坟拜祖。此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而不衰。

兜兜一号(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