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阮啸仙(三)

家乡区县: 河源市源城区

主要贡献
编辑

阮啸仙领导的广东青年工作,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绩,在理论上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是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团的工作的楷模。[5]
1923年11月,在党的第三届第一次中央执委会上,广东青年团的工作,得到了团中央的高度评价:“各地工作,以广东最佳,S.Y.(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英文简称――作者注)均参加。”[1]
从1923年至1926年,阮啸仙主要精力是从事农民运动,他的足迹遍及岭南岭北的广大农村。当年广东农村曾流行着这样一首赞扬他的童谣:“阮啸仙,阮啸仙,农民见了哈哈笑,地主见了哇哇叫!”
在长期领导农民运动的斗争中,阮啸仙不仅研究广东的农民运动,而且对湖南、广西、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等省的农民运动以及外国的经验材料也作了广泛的研究。他所撰著的《中国农民运动》这部著作,是我党领导下近代中国农民运动的经验总结,是指导当时农民运动的重要作品。
在阮啸仙领导下的中央审计委员会,卓有成效地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使中央和各级政府在执行财经制度以及政府机关作风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在反贪污腐化和反浪费斗争中,不正之风很快得到遏制。中央苏区军民交口称赞苏维埃政府是“空前廉洁的政府”,而阮啸仙和全体审计人员则被人誉为“苏区经济卫士”。[1]
阮啸仙同志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后,围绕预算、决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政的统一和反贪污浪费斗争,在预算执行、增收节支、企业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实践为人民审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3人物轶事
编辑

1、一次,阮啸仙到元田村了解农民运动开展情况,忙完工作已是深夜了。时值盛夏,蚊虫特多。为了不打搅农民百姓,他坚持睡在村小学的书桌上,连蚊帐也没有。当时,正好被一个叫卢启辉的农民知道了,十分心疼,便回家把自己家仅有的一项蚊帐送来给阮啸仙挂上。
2、一天深夜10点多钟,几个带枪的特务突然闯进阮啸仙的临时住地,扬言要“找”阮啸仙。当时,阮啸仙正好外出开会未归,只有妻子徐琼荷在家。徐琼荷见来者不善,便沉着机智地对他们说,这是姓徐的住房,没有姓阮的,你们走错门了。特务们呆了一阵,便灰溜溜地走了。徐琼荷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便悄悄地避开特务,走到街口偏僻处,等候丈夫的归来。当徐琼荷把家里发生的情况告诉丈夫后,阮啸仙赶紧绕路到别处躲避去了。此时,广州党组织已与中央中断了消息,各地也因搜捕甚严,联络十分困难。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经党组织研究决定,广州区委暂时秘密迁往香港,并指派穆青与赖先声两位同志先行赴港,指定冯菊坡、阮啸仙。周文雍等同志留在广州,继续秘密领导和部署党的地下斗争。
3、一次,他正率领审计委员会的同志审查中央印刷厂会计杨其慈的贪污帐目时,因几天几夜的熬夜;累得吐起血来。同志们劝他休息,他不当一回事,用手帕抹抹嘴,用凉开水漱漱口,又继续工作。经过几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将杨其慈的贪污帐目查清了,贪污分子杨其慈也得到应有的查处。前方军事频繁,用粮吃紧。为了节省用粮,支援前线,阮啸仙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仍同大家一样,参加苏区每人节省三升米的活动。  阮啸仙处理问题,雷厉风行。
4、一天,他听说有一个村的农民,听信国民党特务的谣言,拒收苏维埃的钞票,买他们的东西,只收现洋。他连饭也顾不上吃,立即夹起公文包和算盘,赶至该村,深入到老百姓家里,调查研究,解除疑虑,安抚民心,并费了许多周折,找到了散布谣言的坏分子,揭露了他们破坏苏区经济的阴谋。
5、1928年春,阮啸仙奉命秘密转移到香港,住在鹅颈桥一个很不让人注意的地方。因他高度近视,平时总是戴着一副眼镜。到香港后。为防教人认出,就摘下眼镜。但外出活动时,总是被摔得鼻青脸肿。为了克服困难,阮啸仙躲在一地练习走路。经过一段时间苦练,阮啸仙终于可以不戴眼镜也能行走自如,有几次敌人擦肩而过也未发觉。一天,地下党组织一个机关被港英当局破获。阮啸仙与一位同志约好在那里碰头,不知道情况照样前往。上楼后,阮啸仙被一个守在楼门的华人密探抓住了。阮啸仙知道大势不好,迅疾在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塞给了密探。密探见钱眼开,把阮啸仙放了。
4人物评价

陈毅为战友的永别写下了《哭阮啸仙、贺昌同志》:“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1]
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尊称他是“我党审计工作的始祖”。
阮啸仙是中共第一任主管审计工作的首长、人民审计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2]
阮啸仙和全体审计人员则被人誉为“苏区经济卫士”。

潘嘉纳(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