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贵村怀古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海丰县可塘镇有个双贵村。这座大山深处、人口仅有几百的小村子,昔时文风蔚然,人才辈出,曾走出了方鼎、方奎光两位举人。
如今的双贵村,大部分人已搬出在外。走进村里,巷道寂寥,难觅人影,想找人了解情况也不太容易了。
从海丰县可塘墟出发,沿广汕公路往陆丰方向约走1公里的车程,拐进左侧路边竖有路标的乡道,越过桶钩山,便来到双贵村。
双贵村原名安山村,周遭地形独特,三面环山,独留村前田畴一片。原本是名不经传的小村子,因清代科场连出了两位举人,始改村名为“双贵”,闻名海陆。也有说该村旁依双桂山,又因科场“连折两桂”而得名。
明末清初,方姓族人道延公从普宁洪阳迁居此地开基立业,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刚开始时只有方姓一族,后陆续有周、刘、朱等异姓迁入,现有人口700多人。
当年方姓先祖迁来时,不但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带来了潮汕地区崇学重教风,一时间村里文风蔚然。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先后出了方鼎、方奎光两位举人。
据清同治版《海丰县志》、光绪版福建《漳浦县志》及有关碑刻记载:方鼎,号牧村,字文惠,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副贡生,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科举人,历任福建省南安县、光泽县、古田县、晋江县、漳浦县、诏安县知县,台湾澎湖海防分府同知(从六品)。方鼎重视伦理教化,他在晋江任上,还主持编修了67万字的《晋江县志》,于乾隆三十年(1765)刊布,填了历史空白。
清嘉庆九年(1804年),方鼎在任上逝去,其灵柩运归家乡葬于桶钩山下。九年后,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方鼎之孙方奎光(字长衡),中式癸酉科恩赐举人。
乾隆至嘉庆年间,双贵还出有贡生方为霖、太学生方为时、廪生方长茂等。村东南,有山如桶浑圆,从村后一侧徐徐而来,至村前陡然回转,钝钩成山,怪石嶙峋,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如同挑桶的铁钩。这山就叫桶钩山。
村头,桶钩山下有石如巨龙盘卧。“龙石”前的方鼎墓被修葺一新。墓不大,灰沙夯筑,三摆手结构。清嘉庆九年竖立的墓碑还在。横碑样式。方鼎生前常年在异地为官,逝后守候在家乡的路口,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村民。
在方鼎的墓旁还立有一道破损的墓道碑。从碑文残字内容可知,这是方鼎在历任福建六县知县和台湾澎湖海防分府同知后,清朝乾隆皇帝赐其祖父尧卿公为“文林郎”的墓道碑。据知情者透露,该碑原竖立在别处,破四旧时被拆下裁成三块石桥板,至近年方鼎墓重修才被寻回,拼合竖于方鼎墓旁。
方氏族人的居所位于村前排中央,稍具规模,古色古香。从屋后残墙裸露的青砖看,其后院已遭拆除,保留下来的仅是前半部分。原来左前侧的马厩和仆从的厢房已无迹可循。
与住屋相邻的方氏宗祠,大门口正对禾町和畔池,禾町上平放着若干石器,有代表着方鼎、方奎光两位举人荣耀的石旗杆硖,有上窄下宽的方形练武石,有字迹模糊的禁约碑……(梁水良 吴福钦)

wm23I0XQD7FX(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