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炯僧名宗密,号圭峰禅师,谥定慧禅师,今西充县多扶镇人。据康熙版《西充县志》载:鹭鸶山(凤凰山附近)是宗密生地,青莲山有他的祠堂,中和圭峰院他住过,仁和百福寺(岁堂山)他坐过禅,资福寺(今西充中学)是宗密的讲经说法地,还有“八龙听讲,夜雨飞花”的传说。宗密生于780年(唐德宗建中元年),死于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宗密出生在富豪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深通文理。20岁开始接触佛家经典,但他还是“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史”。28岁进京赴考,途次遂宁,“道圆从成都来,因缘会合,遂礼圆师,落发出家”。道圆乃禅宗南派荷泽宗的四代传人,故后来尊宗密为荷泽宗的第五代。由于有道圆的介绍,宗密到荆南拜见张惟忠(道圆之师),又去洛阳拜见照圆(道圆的师兄)。31岁到襄阳,在恢觉寺见到华严四祖澄观的弟子,因而得授《华严经疏》,又名《澄观疏》。宗密从此由禅宗转学和研究华严宗的经典。812年他33岁去洛阳,拜澄观为师。澄观深有感触地说:“毗卢花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澄观决心把宗密作为传人来培养,宗密的佛教思想、佛学观点基本确立。36岁到终南山智矩寺,“遍阅经藏三年”。42岁入终南山草堂寺,“绝迹息缘,养性练智”三年。
45岁以前的宗密,是学习文化,学习佛家经典,集中主要精力学习和研究佛教华严宗的经典。这以后的宗密,大搞佛事活动,政治活动,多次出入宫禁,与皇帝、宰相等官府要人讲论佛法,即“广讲经论”,修建寺庙;“屡谒君王”,结交公卿。51岁时,宗密回到终南山草堂寺,著书立说至62岁死。其间曾遭835年(文宗大和九年)的“甘露之变”(宰相李训与宦官的斗争),获罪于中官仇士良,闹到被捕杀身的境地。宗密以佛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为辞,感动了另一宦官鱼弘志,向上奏免获释。事后朝中官员评论道:“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证利他大菩萨也。”“甘露之变”后五年,宗密即与世长辞了,这说明事变对时近晚年的宗密是有影响的。
宗密有见于唐朝佛教宗派林立,互相攻击(特别是禅宗各派),不利于佛教本身的发展。他潜心著书立说,力图以荷泽禅宗和华严宗的世界观、认识观、人性说来统一佛家各派。由于他学识渊博,不但对佛家经典有精深研究,对儒、道也有研究,因此在论述中说到禅宗北派,也兼及儒、道二家。
宗教的世界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但又分主观和客观两种,宗密继承的是华严宗和客观唯心主义(禅宗北派也是)。他赞成“一心二门”说,即产生一切的心,心产生的一切又分两大类(二门):性起和缘起门。宗密论著中的心、真如、法性、佛性、心地,都是同义词。他的这个心可以体现“万法”(许多事物),这个体现(性起)的“万法”是虚幻的,没有质的规定。这个心还可以结合客观事件(缘起)认识许多事物,如条件消失,所认识事物也没有了。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都是由于这个心体现出来的,是幻想;又是随着一定条件而产生、消失的幻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来于心,但心又是何物呢?宗密把它分为肉团。缘虚(认识分别事物)、集起(归纳推演)、和坚实等四种心。宗密认为坚实心才是真心、是本性,前三心都是依性起的相,都是依赖坚实心的。很明显,这个代本性的坚实心不是物质的,是精神上的东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