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省南阳市的稀有剧种,可考证的活动历史已有将近400年。早期人们称它为“西调”、“乱弹”或“南阳梆子”,由于其音乐唱腔的独特性,也有人称之为“唧唧梆”。因南阳古称宛,新中国成立后又更名为“宛梆”。
多年来,有“天下第一团”美称的内乡宛梆剧团,一直活跃在豫西南山区农村,年演出场次多达550余场。由于该团对繁荣当地文化事业成绩突出,2002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据说宛梆的出现源于明末清初,李自成率起义军从陕西转战河南时,把秦腔带到陕西商洛、河南南阳一带,后与当地民歌小调、民间说唱、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另一种说法为《中国戏曲手册》记载:明朝末年陕西一带的秦腔艺人因灾荒和战乱,向东流浪,沿途以演唱谋生,由秦腔融入南阳民间曲调,逐渐形成当今独具南阳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据现任内乡宛梆剧团团长李照冉介绍,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声腔高亢豪放。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女生唱腔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非常动听。无论是唱腔艺术抑或全国惟一性,宛梆都称得上是一个珍稀的剧种,被誉为“一绝”。
在陕西商洛、河南内乡、淅川、西峡、邓州一带颇为流行的宛梆戏曲,演出团体只有一个——1951年建团的内乡宛梆剧团,该剧团因此有“天下第一团”之称。内乡县宛梆剧团多年来下乡演出均自带汽车、自带锅灶、自带舞台、自带铺盖、自带桌椅板凳,不向群众借任何东西。山村条件差,剧团到村里演出,往往是戏台子搭在半山腰,而车只能开到山脚下,7吨多重的演出道具,硬是全体演职员肩扛、手抬、绳索系,一趟趟把戏箱搬到山上。
该剧团每年都要排演4至6部大戏,保证每个地方年年看戏不重样。他们排演的现代剧、历史剧、优秀传统剧目,均受到观众欢迎。1992年,内乡宛梆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宛梆的影响还远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等海外华人圈中。香港、澳门的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去年专程到内乡观看了宛梆表演,并表示将牵线搭桥,把这一民族瑰宝推介到港、澳、台及海外。
现在,宛梆已深深地扎根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南阳市委宣传部负责人称:“宛梆已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大餐,田间地头、阡陌交通、农家小院、深山老林,只要有人所在,就能听到清脆如鸟鸣的‘唧唧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