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英】既“古”且“直”的客家君子(2)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国学名宿:
海南婆娑明月珠
作为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古直接受的是旧学,一直坚持用文言写作,学术研究领域艰深古奥,思想却立于时代潮头,注入了强烈“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
古直秉承乾嘉朴学之治学态度,专攻汉魏六朝名家研究,头角峥嵘,自成一家。1921年起,古直在庐山隐居,潜心著述;1926年受聘担任刚刚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文科教授,1928年起主持中文系并兼管通志馆,前后十年。期间他还几度回庐山著书。这一时期,古直与著名诗人陈散原(陈寅恪的父亲)、选学大家李审言、文史学家侯过、吴三立等至为交好,成果迭出,先后撰写了《陶靖节年谱》、《陶集校勘记》、《诸葛忠武侯年谱》、《汪容甫文笺》、《钟记室诗品笺》、《曹子建诗笺》、《阮嗣宗诗笺》等,从而奠定了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的学术权威地位。李审言对古直的学术成就非常欣赏,誉之为“海南婆娑明月珠也。”朱自清在《评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一文中认为“颇多胜解,能以往注家所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古直之“古”,还具体表现在他对“读经”问题上一以贯之的态度。1932年8月,时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通志馆馆长的古直,在对学生课程设置时,提出“以经为基本国文,而子史辅之焉”。当时中文系副教授容肇祖表示反对,认为没有必要致力于诵读经书,“追踪往古,专已守残”。古直不同意,他回复容肇祖:“一切文学,经包之矣……欲得专门技能,舍诵经其奚由哉?”尔后在广东学界展开“读经”问题的讨论时,古直仍明确地强调“舍经而言教育,吾惟亡国是惧”,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学术的坚定守护立场。
古直之“直”,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胡适的抵制态度上。1935年,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胡适赴香港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原定将往中山大学发表演说。因胡适在港大演讲时,批评“广东很多人反对用语体文,主张用古文”、“而且还提倡读经”、“广东自古是中国的殖民地,中原的文化许多都变了,而在广东尚留着……”这些言论传到广州,引起很大反响,古直邀集几位中大教授,向校长邹鲁力陈胡适讲话有辱国家民族,要求学校取消胡适来校演讲,邹鲁对此亦有同感,故取消胡适演讲计划。我们今天来回顾80年前这场学界风波,且不论孰是孰非,且看古直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对当时名望如日中天的胡适敢于批评,这种客家人的直风硬骨也是值得称道的。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客家人群体的认识存在不公正或有所侮的意识,引起客家各界的愤慨与抗争。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了一本《世界地理》,介绍“客家”由来时说“广东山地多野蛮部落,如客家便属其一”,又一次引起轩然大波。1928年,古直撰写《客人对》一文,针对诬蔑客家人的谬论进行批驳,历数客家人文教繁荣的情况,讲述客家方言与古汉语语音关系密切,一脉相承,明确阐明客家人来自中原。同时又以极其虔诚崇敬的心情,赞颂客家先贤和名人的丰功伟业。该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客家人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落后野蛮,相反,客家地区是文化昌盛的地方。同时古直还编选了《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骈文选》,合为《客人丛书》,不但正本清源,为客家人寻回荣耀,而且成为客家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杏坛丰碑:
教育救国,当筑其基
古直在《客人对》中指出,客家地区特别是梅州向来教育发达,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更加兴旺,“小学如织、中学如林,一城斗大,摩肩接迹者,强半媚学之子也。”许多名公巨子都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兴办新学,鼓吹革命,一时蔚然大观。古直生当其时,终生与教育结缘,他先后亲手创办了梅州学校(即梅州中学)、滂溪小学、龙文公学(即梅南中学),并曾在各大、中、小学任教,他与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前辈一样,成为梅州教育界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标志性人物。
1908年,古直与李季子在梅城北岗创办了梅州学校,这是梅州地区最早的公学之一。古直后来在为梅州中学所作的校歌中写道:“五岭东趋尽揭阳,中有梅花香。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行已有耻,为学之纲,自强不息,进德之方。勖哉吾党,毋怠荒,毋怠荒,努力好修以为邦家光。”这首诞生于民族多难、社会动荡年代的校歌,不仅是对一所中学学子的鞭策,也是对梅州所有读书人的期许。
1912年,古直说服众宗亲,将祖祠屋背山林砍掉变卖,得银500两创办滂溪小学。从此,滂溪这个闭塞的小山村诞生了第一所初等小学;两年后,他决定再办一所高等小学,以一片诚心感动了乡里开明人士,亲自拆除安仁寺庙里的神龛佛像,将庙宇改建成学堂,命名龙文公学。彼时学生郑天保后来有诗记述:“手燃烈火炬,焚尽彼三宝。昔日安仁寺,今为公学校。”古直“拆庙建学堂”从此传为美谈。在古直主持下的龙文公学,在教育方法与课程设置上自有一套,秉承“教育救国、人才救国、思想解放救国”的理念,向学生灌输民主和国家意识;强调“做人做事做学问”,将道德教育提到培育人的支配地位,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
1939年,广州沦陷,由龙文公学升格而来的梅南中学又聘古直为校长,他遂辞去中山大学教职,回乡重新主持校务。后惜乎当局以学校涉嫌掩护共产党活动而于1941年遭停办。虽然学校复办之路坎坷多磨,但古直的教育思想仍不失为一份珍贵的遗产:他强调教育要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育真才,强调打好基础,特别是文学、数学、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停办后,古直耕读待时。抗战胜利,国民党中央当局和广东省政府多次函请古直任职,均予拒绝,却受聘出任梅县修志馆馆长兼总编纂,埋头修志。这种不慕荣利、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来源:梅州日报)
古直一生钟情教育事业,把办教育、开民智作为“救中国的不二法门”,更兼慧眼识人、提奖后学不遗余力,门下人才辈出,既有终生投身革命的熊锐、胡一声、郑天保等,也有杜宣、陈槃、闵孝吉、谢贞盘等学术方面的杰出人才。此外,当今名满天下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当年向中山大学《文学杂志》投稿,他的第一首诗《优昙花》在该刊发表后,引起古直的关注旋即写诗唱和并给予热情鼓励,饶宗颐在近期接受媒体专访时仍对此事满怀感激之情。
岁月荏苒,倏忽百年。今天,在梅南中学百岁华诞之际,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古直先生。当年,在龙文乡这样的山旮旯里走出了古直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他的爱国爱乡精神以及教育兴国办学育才的实践,已经在梅州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SuRui(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