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如丝,汽车驶过刚竣工的水泥路,我们来到城区捷胜得道庵的山门前。下得车来,但闻钟鼓声声,佛号阵阵。我们步过通幽竹径,来到正殿,但见僧众们正在做太平法事,祈祷社会和睦,世界太平。得道庵始建于明代,庵虽不大却景物繁多,共有“壁涧流泉”、“石舟泛陆”、“仙井腾空”等八景。我们拾级而下,来到壁涧流泉处,但见石壁之中渗出丝丝清泉。喝一口,清冽而又甘甜,沁人心肺;转过庵后,只见一上载观音娘娘的石船昂首在万绿丛中,大有发威驶进大海之势……正是这些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一直吸引着中外游人和文人墨客,并令他们在此留下了不少诗词联语和书画,把得道庵装点得更为美妙无穷。
近年来,该区实施“旅游强区”战略,制订出台了《汕尾市城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镇(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重点围绕滨海风光和历史宗教文化两条主线,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和修复了一批旅游项目,推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道庵”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筹集资金近百万元,修筑了宽8米,长2公里的进庵公路。目前,该区的凤山祖庙、白鹤寺、福缘寺、普照寺、白石庵等均修缮一新,形成了以凤山祖庙为龙头的宗教旅游线。
雨过天晴,我们来到该区马宫镇长沙城仔炮台。炮台虽已属残垣断壁,但建筑风貌还是清晰可见,东门顶长1.2米、宽0.6米的过载石匾额刻着“镇海”二字,落款为嘉庆九年甲子孟秋知海丰县事长沙张再瑛。我们经仔细观察,方弄清楚城墙皆由花岗岩和夯土构成。我们步上城墙,放眼长沙湾,只见已退潮的海上蚝柱栋栋,阡陌纵横,一只只鹭鸶、海鸟等正在海涂上嬉戏觅食,对于跨湾而过的深汕高速公路长沙湾大桥上车辆来往的喧嚣,鸟们是“置若罔闻”。此景此情,令人悠然自得,心旷神怡。若遇涨潮,这里便是轻浪娇涌,浪花点点,偶尔一两艘舢板在海面上放绫网收鱼虾,既展现出盎然生意,又使人犹如面对一幅画技高超的海滨风景画。2005年1月,该处已被区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批准的还有坎下城等文化古迹。目前,马宫、香洲街道正分别对城仔炮台、坎下城作出修复规划,并立项上报,争取让其原来的风貌早日与游人见面。
建区以来,该区便大搞绿化造林,如今已经是效果凸现:全区各地光秃秃的山头不见了,混浊不堪的溪流变清了,哑了的泉眼又涌出了清泉,出现了“天蓝、水碧、山青”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绿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到该区东涌镇宝楼村,我们发现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碧、天更蓝。 看,近山远岭,层峦叠翠,嫩绿、墨绿、碧绿、红花、紫花、白花,犹如一张色彩缤纷的大地毯,把整个宝楼山点缀得美不胜收;听,泉水叮咚,溪流潺潺,百鸟呢喃,犹如一曲美妙的交响曲,令山村显得并不寂寞。据介绍,该村共有1.8万亩山地,均已分到各家各户,实施造林绿化。经全村人2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已全部种上青梅、荔枝、龙眼等果树和松树,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春天,这里漫山遍野繁花似锦;秋天,各种果树硕果累累压弯枝头。此外,该村的山上还有油柑、红波、多年、娱吾、惜美、埔瓜仔等野果,一年四季吃也吃不尽。难怪该村被市批准为“生态文明示范村”。时下,这里虽没有成批的游客前来旅游,但季节性探亲访友式的游客还是不少的。特别是荔熟时节,这里更是人来车往,热闹异常。该村的不少群众说,挂果时节,旅游部门若能把游客组织到果园里来自摘水果,那该多好啊。此外,日本鬼子败退前夕驻扎该村时,在山上挖掘了10多个山洞。若能略为投资,把这些山洞简单修理之后,让其作为日本侵华的见证,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就更是再好不过了。(钟训成 蔡小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