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文庙
位于海丰县城人民南路的“红宫”,是一处闻名海内外的革命圣地。她原是明清时期的县署文庙。
县学是中国古代官方为培养人才而兴办的学校;文庙是古人祭祀孔子的庙宇。自唐以后,文庙与县学合而为一。海丰学宫建筑,有史可查的,始自北宋,在县城西,建筑极其简陋,以竹为墙,编草为盖。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县令谭防将学宫徙至县城东南隅,并易为土木建筑。至南宋淳祐辛亥年(1251年),主簿郑梦重修学宫,宋末元初,该学宫毁于兵祸战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知县郑源重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知县李严、正统六年(1441年)知县林谓、正统十二年教谕郑埕、典史陈寿先后修葺。明天顺六年知县胡广易棂星门柱以石。成化十五年县丞陈日光重修。嘉靖元年(1522年)教谕周鼎、训导徐淹、宋秩协商改卜巽向,并绘制界址,自南至北约94米,自东至西约65米,占地面积约6110平方米。
文庙大门左侧为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前为棂星门,再前为黉门。文庙之东为崇圣祠,西为明伦堂,堂之前为拱桥泮池。前殿五间为土地祠,右为斋堂。又前为照壁,正面石匾勒刻“腾蛟起凤”四字。两边围墙开东西二门,门额内书“礼门义路”,外书“人圣域出名区”。文庙之后为五代祠和尊经阁,阁之左为教谕署,三进九间,右为“训导署”,一进三间。雍正九年分陆丰县后,训导奉拨陆丰,“训导署”改为“儒学馆”。
海丰学宫历经岁月沧桑,部分建筑物如“尊经阁”、“土地祠”、“明伦堂”等已倒塌,现存建筑有棂星门、拱桥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称“文庙”)和两厢配殿。1992年复建大成殿后之五代祠。棂星门为六柱五间牌坊式,往里是拱桥泮池。泮池往里为前殿,前殿为悬山顶,面阔五间,深二间。前殿往里为内院,内院紧连大成殿,前面设祭台。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深五间,五柱穿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装饰。无斗拱结构。前殿圆形金柱为圆鼓形柱础和山墙柱。大成殿廊子六支檐柱为方形小抹角柱,方形柱础。殿内金厢兜底8支金柱,高4.53米,柱围1.22米,圆鼓形柱础。院中两厢为对称配殿,风火式山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两边廊子各置6支圆形檐柱。
海丰学宫是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也是典型的明、清学宫建筑。作为旧官学发展沿革和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明证,今天,海丰县学文庙遗迹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特色景观。
民国初年,海丰学宫改为“海丰通俗图书馆”。
1927年10月,在中共东江特委和彭湃的领导下,在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配合下,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于同年11月18日至21日在这里隆重召开了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会场四周和街道墙壁都粉刷红色,会场内用红布覆盖墙壁,贴上标语。大会上,彭湃作了报告,并且大会决定把学宫改称为红宫。以后,革命政权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成了革命的摇篮。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旁边的两厢配殿改作革命文物展览室。墙上按照大革命时期原样贴有“打倒军阀”、“工农兵团结起来”、“苏维埃政权万岁”等标语,室内摆着长凳,主席台居上首,上覆红布,按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布置。
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 , 具有培养人材 、 研究学术、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书院之名始于盛唐,初为官方修书、藏书、校书之所。晚唐出现的私立书院,开始具有隐居读书、聚徒讲学的功能。唐末至五代,连年战乱,官学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地,创立书精舍,作为学术研究和聚徒讲授的场所,出现了以讲学为主的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
宋初,官学甚少,学者纷纷创办书院。仁宗后,州县官学盛行,书院趋于低潮。南宋时,书院复兴。孝宗后,各地官员竞相创建书院,几乎遍布全国。宋代书院多为民办学馆, 多数书院则是准备科举应试的场所。
明初官学兴盛,书院衰落。正德(1506-1521)之后,书院渐兴;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尤多。
清初,为了防止士人群聚结党,以讲学为名干预朝政,不许各地创立书院。康熙时,始纷纷创建。雍正十一年(1733),下令赐银在各省设立书,此后各府、州、县也竞相建立,汕尾地区的书院,大多在这时期创办。清末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 (1901),诏改书院为学堂。
安陆书院
唐武德五年,海陆分拆,置安陆县于今陆丰大安镇,今大安环珠寨则为县衙所在地。设安陆书院于县衙东南面。书院历千年而无迹可寻,传说负责管理书院的官员死后归葬书院附近,称官公墓,今人口误为关公墓。
唐代,陈元光平蛮开漳,潮、循两州确立,由潮州“南自潮阳,历惠之海丰”的驿道抵达广府。这一时期,海丰境内石桥场设灶煎盐,公平、大安墟集形成,茅铺墟集贸易活跃,安陆县的存在虽昙花一现,但它对促进中原文化在陆丰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法留书院
唐元和年间,大颠和尚南游至今陆丰河西境内的法留山时,在一石室开坛讲法,建灯光寺。大颠(732-824),俗姓陈,一说杨,名宝通,唐开元末生于潮阳。为佛教禅宗南派九祖传人,属南禅青原一系。南宋宝佑5年(1257年),海丰林雷焕(今陆丰潭西)重建该寺,创办法留山书院。
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位于陆丰市东海镇龙山上,即今天的陆丰龙山中学校园内。清乾隆版《陆丰县志》载:“龙山书院在东海窖金龙山,乾隆九年知县陈冠世建。”
书院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前后二进,面阔五间,中间天井两旁附厝的四合院体建筑格局,建筑朴实大方,四周树木环抱,是我市保存较好的清代书院建筑。
清末废除科举,改名为“高等小学堂”,1924年改为“龙山中学”,又曾一度改为“中山学堂”、“陆丰第一中学”,建国后恢复为“龙山中学”的名称。
圭山书院
圭山书院位于陆丰市东海镇东风小学。据清《陆丰县志》载:该书院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是清代一所学校,保存完整。
太史公书院
雍正年间,海陆丰境内私斗之风甚盛。时红黑旗两帮械斗,庐舍酿成丘墟,幸李太史公出面调停,排除纠纷,不遗余力,并权充判官,审讯械斗案情,秉公处理,事机平息,闾里获安,功城传矣。地方人士念其功,在乡井倡议设立太史公书院于海丰公平墟布街,以兴学育才,感化乡民。书院三进两天井,门额悬匾“太史公书院”。1940年,因书院年久失修,黄学痒,江达三、钟炳文等倡议重修,筹办正本小学。
太史公,姓李名象元,字伯猷,梅县城凤尾阁人,康熙三十年辛末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曾典试山东,识拨知名之士甚众,后以病乞归。太史公书院岁时纳粮,用以崇德报功,200年来供纳钱粮无缺,每年岁末梅县凤尾阁李氏族人则派人到海丰公平墟征收钱粮,迨至民国十六年海丰成立苏维埃政府,纳粮事遂告中止。
狮山书院
狮山书院位于海丰至汕尾公路约13公里处东侧的狮山西侧。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间。由十三乡各村筹资共建的乡村义学,是一座二进二辅土木结构,楹瓦盖屋平房。
家塾
私塾,古代私人办的一种小 学。有塾师在设学授徒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聘师教授子弟的 家塾,也有村民集资设立的村塾。一般规模不大,少则几人,多则 十几人、几十人, 多属于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蒙学。
联桂家塾
联桂家塾,位于海丰县城西居委下巷,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州同林格建,为林格家族私塾,后兼作住宅。
该家塾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并列三座,建筑格局基本相同,中座建筑比左右二座略高,每座进深三进三,天井46米,面阔三间14米,有二条宽1.2米的青云巷将三座隔开,在前后进天井处辟侧门相通,家塾前面有一幅旷地。
中座门楼已毁,存石门及门匾,门匾由浅青色花岗岩石打制。中间横书阴刻“联桂家塾”,左右直书阴刻“道光丁未年戊早月庚子日,授封儒林郎铨选州同林格建”。进门为天井及前厅,厅前门二侧置一对方形黑花岗岩石门墩,墩侧浮麒麟花鸟雕饰,前厅左右为厢房,前后廊后置一对小抹角石柱,双层棱花状柱础,梁架无斗拱结构,以金字木载承接石柱,木载有雀替、花鸟木雕等装饰。
二进原为通厅,现已被改建,前后廊各置一对圆形石柱,黑花岗岩石柱础,天井原有两廊,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现已毁,存石柱及残迹。二进为后厅,厅左右有厢房,前廊置一对石柱,圆鼓形柱础。
联桂家塾为清代较具规模的私塾建筑,其格局为多组四合院体的民居式结构,建筑形式简朴实用,结构合理。因年久失修,现多处残破。
建造者林格家族为清代海丰望族,林格,五品衔州同,平生乐施好善,清代《海丰县志•人物》载有其事迹。其子林光迪、林光照、林光震分别被劫封为昭武都尉、武德骑尉、奉政大夫,另二子林光辉、林光选曾为海丰保境安民立功。可谓门庭显赫。
1902年,烈士林国英出生于此地,并在此度过其少年时代。1924年追随彭湃参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潮普惠县委书记、惠阳独立团团长、香港市委委员等职,1931年在广州牺牲。
刘氏家塾
刘氏家塾为九包五式建筑,硬山顶,面阔五间,深二进,左右各九间厢房,是海丰县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大革命时期,刘氏家塾曾作为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宿舍。
公平书塾
清代,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在车街萧祖祠和新厝万发家开设两间书塾,每处20人左右,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就读的多为富商子弟。民国时期,黄凤伦、黄作敬在黄祖监堂,刘俊颐在盛塘共开办三所福佬书塾。万发家在新厝仔开办一所客家书塾。
渐奎轩
渐奎轩位于陆河县东坑镇飞燕村东端,是当地贵族子弟习文之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渐奎轩面北背南,一进双园门穿檐式平方结构,墙四周小青砖包砌,金包银式建筑,总面积为1575平方米,内有8房2厅2天井1花园,大门石雕匾额“渐奎轩”及上厅悬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