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永志英雄地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海丰县黄羌镇是个山区,它位于海丰县城的东北部,与之相距20公里。这里山深林茂,层峦叠嶂,有名的朝面山居于一千多米高的五马归槽山麓。山下的黄羌墟,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曾一度成为我党早期进行土地革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也一度成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留下了许多革命的遗址,见证了当年海陆丰人民敢为人先、惊天动地的英雄气概,和各地慕名前来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共同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
黄羌地区作为我党武装革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在长期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据海丰县党史办编辑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考证》记载:1932年夏起,国民党军对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加强进攻,采取经济、炮火封锁围攻朝面山。除一些寺庙和地主收租馆外,没存一间瓦房,村民全部逃走,大批党团员、干部、农军牺牲……朝面山元气大伤,南方背、白石岗、蔡背窝、黄角窝等一批小村已不存在,至1975年,全朝面山仅300人左右,还不够1927年的三分之一。
1975年,朝面山又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和牺牲。海丰县建朝面山水电站,全部移民,现在除个别移民点外,其他点多人去屋空,不少人仍生活困难……上世纪九十年代,海丰县人民政府和黄羌林场场部先后在红场和黄羌林场立聂荣臻的纪念亭,南昌起义军到朝面山的事迹才渐为人知。后来,黄羌地区的革命旧址,在县党史办和县老促会同志的重视下,根据历史文件记载一一考察核对,至今已查清的有9处,再加上曾生的抗日新编大队转移来海陆丰的队部旧址,一共是十处,即:
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旧址:1927年9月,中共东江特委和海陆丰地委据中央秋收起义指示,领导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再次占领海丰、陆丰两县城,分别成立县临时革命政府。同月25 日,国民党军反扑,工农武装主动退守农村,海县临时革命政府迁驻黄羌官田村吕姓家。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1927年10月9日,董朗率南昌起义军一千多人抵朝面山,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驻招窝村。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战壕遗址:十字岗寒虎咬尾地段。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勤处旧址:坪岭村范氏祠。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1927年9月初,中共东江特委,与海陆丰地委领导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再次克复海、陆两县城,同月25日,国民党军来攻,中共东江特委迁驻朝面山招窝村。
麻竹集体农场场部旧址:1928年1月中共海丰县委派县苏维埃裁判委员陈桂招在其家乡麻竹组织集体农场,农民的农具、耕牛、粮食归公,以村为单位办食堂,集体劳动,农部设宋氏祠堂。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团团部旧址:1929年秋,红二、四师转移外地后,同年10月,中共海、陆、惠、紫特委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1930年冬,改编为红军第六军第二师第一团,1931年5月改称东江独立师第一团,直至1933年春团部均驻大路下村杨氏祠堂。
中国工农红军四十九团宿营地旧址:罗 屯吉祥楼
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旧址:1930年冬,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合设海陆紫县,在陆丰碣石溪成立海陆紫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秋,县苏维埃政府迁至苦竹围大园窝,搭茅寮办公,并在附近设油印厂、修械所、医院等,驻至1933年5月。
东江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队部旧址: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进攻曾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同年3月下旬,东江游击指挥所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和王作尧领导的第二大队两支部队被迫转移海陆丰。曾部驻黄羌石山村。
今天,为纪念和弘扬老区人民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80周年即将之际,海陆丰人民政府决定为土地革命时期黄羌地区10处革命旧址立碑。在海丰县老促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筹备、制作,目前,10块石碑即将刻制完成,并将在纪念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80周年前夕举行隆重的立碑仪式,为即将到来的大型纪念活动献上一炷心香。(郑冰利)

wm23I0XQD7FX(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