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县(三)

家乡区县: 河源市源城区

人口分布
编辑

2007年全县户籍总人口780914人,其中农业人口616159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78.9%,非农业人口164755人,占21.1%。全县农村劳动力38.7万人。2007年,全县20个镇中,紫城镇9.61万人,5~7万人的有龙窝、蓝塘、古竹、义容4个镇,4万~不足5万人的有乌石、中坝2个镇,3万~不足4万人的有附城、瓦溪、临江、柏埔、黄塘5个镇,2万~不足3万人的有敬梓、水墩、九和、凤安、上义5个镇,不足2万人的有苏区、南岭、好义3个镇。[8]
2008年全县户籍总人口815597人,其中农业人口646359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79.24%,非农业人口169238人,占20.7%。全县农村劳动力总资源381730人。2008年,全县20个镇中,紫城镇9.64万人,5~7万人的有乌石、龙窝、蓝塘、古竹、义容5个镇,4万~不足5万人的有中坝、黄塘2个镇,3万~不足4万人的有附城、敬梓、瓦溪、临江、柏埔5个镇,2万~不足3万人的有水墩、苏区、九和、凤安、上义5个镇,不足2万人的有南岭、好义2个镇。[8]
6交通
编辑

省级公路

惠水公路。原名为惠紫五公路,后称乌水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由省建设厅投资兴建。民国22年5月竣工通车。起于惠阳县乌塘,止于兴宁县水口。途经本县好义、蓝塘、九和、县城、中坝、敬梓等10个乡、镇,县境内长108公里。
河汕线紫河段。起于林田合路口,止于河源市源城区,境内长55公里,于民国21年动工兴建,民国26年路基筑好。
河汕线紫海段。紫海公路起于乌石三丫角,止于海丰县城。境内乌石三丫角至苏区柏子窝全长49公里。
华中线。原称中长公路,起于中坝水口,止于五华华城。[9]
县级公路

县道有中埔、合宝、九乌3条公路。
中埔线。原称紫古公路,后称紫埔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起于紫河公路中洞口,止于河源埔前,全程65.6公里。
合宝线。起于青溪合水,止于宝山铁厂,全长7.5公里。1958年动工,当年建成通车。
九乌线。起于九和光巷,止于九树乌禽嶂,全长21公里。1958年动工,1960年8月建成通车。[9]
7经济
编辑

工业

紫金工业起源早,明代已有采矿、炼铁、铸锅、陶瓷、造纸、印刷、缝纫、食品等手工行业。清代至民国初期,手工业者和工场作坊增多。解放前夕,货币贬值,物价暴涨,一些工场生产萎缩,甚至歇业关闭。
建国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有国营企业14家,公私合营企业8家,生产合作社(组)68个,工业总产值115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8年“大跃进”期间,盲目发展工业,尤其炼铁工业。因脱离实际,不少工厂建起后,无法正常生产,很快被迫停产、下马,使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徘徊起伏状态。1960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简称“八字”方针,下同),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工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企业受到干扰,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竭力抵制,工业生产曲折发展。1968年后,为适应支农和战备需要,兴建一批化学、建材、食品等国营、集体和社办企业,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1979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国营、二轻工业稳步上升,乡镇和个体工业迅速发展。全县有采矿、冶炼、化学、建材、陶瓷、机械、造纸、印刷、电力、缝纫、炮竹、食品、粮食加工、竹木制品等10多个行业,500多种主要产品。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292家。其中国营企业58家,集体企业124家,村和个体企业4110家,工业总产值1.13亿元,比1949年增长34.3倍,比1978年增长135%,国营、集体、个体企业分别占总产值的36.3%、22.7%、41%。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10.9%提高到35.9%。[10]
最早兴办的紫金县黄龙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3年。位于敬梓镇柑坑村。该公司生产的“三谷围”客家黄老酒,2002年被深圳市酒类专卖局、深圳市商报社联合评为“深圳人最喜爱的黄酒第一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香港等地。此外,该村生产黄老酒企业还有双龙酒厂,生产“柑坑”牌糯米酒;金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客黄老牌”黄老酒。。
林业

紫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明、清时期,境内林木茂密,水源充足,有“火带长林”、“中洞午荫”、“铁潭倒影”等山水美景。
民国时期,山地多属私人所有,政府设立营林机构,发动村民造林。民国36年(1947年),全县有林地面积382万亩,占山地面积84%。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林业,健全营林、护林机构,不断增加营林投资,发动群众造林,开发林区公路,改善林区水陆交通。至1988年,营林总投资1274万元,累计造林494万亩,为国家交售木材137万立方米,生产松脂27.8万吨。197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松香万吨县,获林业部授予“青山常在,松脂长流”的奖旗。林副产品有松香、竹木、柴炭、油茶、油桐、紫胶、水果、药材等丰富资源。但由于受体制多变影响,加上管护不善,林木多次遭受破坏。1958年、1968年和1978年三次出现乱砍滥伐山林。1984年全县有荒山207万亩。人民饱尝无林之苦。后虽经1985—1986年的植树和飞播造林,全县仍有荒山100多万亩。1987年6月,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苦战一年,造林106万亩,成效面积84.2万亩,受到省委和国务院的通报表扬。1988年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为53%,活立木蓄积量为460.9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429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11]
8语言
编辑

紫金县主要流行客家语,水源音主要分布在西部靠近河源市区的临江、古竹、柏埔、义容、黄塘等乡镇有不少村落。[2]

潘嘉纳(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