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县(四)

家乡区县: 河源市源城区

9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紫金县乌石中学
紫金县乌石中学
明清时期,本县实行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至清末先后设有公、私立书院4所,蒙馆、经馆等私塾近400所,以《四书》、《五经》为必读教材,为封建社会培养忠君孝亲的人。戊戌变法维新后,“效法西洋,研究科学”,废科举,创办中小学堂,至清末,先后办有乐育中学、乐育小学、县初等师范学堂和高初两等小学堂。
民国初年,学堂改学校。以“传授新知识灌输爱国思想”为本旨,取缔私塾,兴办学校。其时因军阀混战,社会经济萧条,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发展缓慢,到民国9年(1920年),地方自筹资金兴办的私立小学仅有96所,学生只有2752人;教会办有小学9所,学生有1100多人。民国15年,县城创办紫金县立初级中学,全县先后增办9所县立小学。民国25年起,省直接拨款先后办有短期小学19所。民国29年,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推行义务教育,严令乡办中心小学、保办国民学校,强令适龄学童入学,教育事业比前发展。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完中2所、师范1所、初中4所,学生1331人;小学263所,学生19170人。中小学生数仅占全县总人口的9.7%。教育经费多由地方自筹,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微薄,校舍破陋,设备简单。
建国后,人民的经济生活得到改善,迫切要求文化翻身。各乡、村按照新民主主义办学方针,设校办学,向工农开门,男女适龄学童纷纷入学,并由各小学举办夜校,供男女文盲学习文化,出现了大办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秋,政府接管全部学校,私立改为公立。1954年起,学习苏联经验,改革教学。1958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公、民办两条腿走路”方针,增办4所中学、15所农业中学和300个小学民办班;师生参加“全民炼钢”,停课劳动。1961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整顿教学秩序,调整学校布局,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教师受批斗,学校由工宣队、贫下中农管理;1969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公社中学改办高中,缩短了学制,改变课程与教材,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1975年后,强调参加生产实践,学屯昌,大种甘薯,参加社会劳动,以劳动代替教学,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80年代,本县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发动群众集资修建校舍,充实设备,重视幼儿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加强专业教育,开办函(刊)授教育,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8年统计,全县有小学336所,学生84045人;中学31所,学生205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98.59%和98.4%,中小学学生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6.78%;幼儿园16所,学生1431人;小学附设学前班398班,学生15614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生800人;职工业余学校4所,学员707人;电视大学1所,学生300人;农民业余教育班569班,学员21358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共5276人,其中民办教师1335人。[12]
到201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99所,在校学生138019人。其中:高级中学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2所,完全中学7所,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16182人;初中29所,在校生43861人;小学327所,在校生65428人;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1610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生147人。全县中小学校在岗教职工7612人,其中小学教职工4124人,初中教职工2506人,高中教职工813人,特教教职工2人,幼儿教职工567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规范化中小学16所。[13]
文化事业

县文化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1处,以及林田北宋古墓、白水磔宋代古窑遗址、南岭文天祥大忠庙等文物,都反映了前人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发展。建县后,明清的文学创作以诗词见长,有钟丁先、刘名载、林凤冈、邓缵先等人的佳作流传于世。民间有舞狮、舞龙、舞春牛、舞纸马和山歌演唱等艺术流传。清末,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朝戏。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县人刘尔崧、刘琴西、赖炎光等创办《紫金山小报》和《救国周刊》,宣传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抗日战争时期,县属各区的青年抗敌同志会,各中学、县立小学成立剧团或歌咏队,共产党人潘祖岳等人组织话剧团,宣传抗日救亡,推动了本县文化发展。
建国后,紫金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民众教育馆,相继建立县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队(院)、花朝戏专业剧团等单位,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业余文艺活动较为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许多文艺工作者受批判、各种文化团体被封闭,大量图书流失,电影只放革命样板戏和新闻纪录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新的生机,文化事业单位和设施不断增加。到1988年,有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刘尔崧纪念馆、影剧院、档案馆、新华书店、电视调频转播台、广播电视台和专业剧团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团体。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所有乡镇均有文化站、电影院(场、队)和广播电视站。全县广播、电视覆盖面积达85%以上,图书年发行量179.3万册,图书馆藏书2.8万册,年借出量4万册次;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14]
载至2010年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15]
医疗卫生

中草药资源丰富,民间很早就用中草药医病治伤。明清时期,县城和集镇已有私人开业行医,农村缺医少药,疫病流行频繁。清末,西医始由基督教会传入本县。民国14年(1925年)起,县内陆续开设私营西医诊所,开办县平民医院。但医疗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
1952年县始设卫生科,主管县卫生行政工作,并设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坚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大力挖掘社会技术力量,培养各类医务人员,卫生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充实,并采取中西医结合和防治结合的办法防治疾病,医疗技术不断提高。70年代,农村全面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公社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发展较快。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县医疗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医疗设备配套日趋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8年,全县有县属医疗卫生单位8个,乡镇卫生院23间,村医疗站(室)422个,各类医务人员1303人(不包括乡村医生344人、卫生员150人),有病床658张。按人均计算,每万人有医务人员21人,比1951年每万人1.75人增长11倍;病床数比1951年的25张增长25.3倍。[16]
到2010年,全县有县直属医疗卫生单位7个,镇级卫生院20个,在职人员1940人,离退休人员635人。在职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02人,占87.7 %。其中副主任医师36人,主治(管)医师117人,师级508人,士级952人。全县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280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278人,执业护士385人,本科55人,大专学历451人。[17]

潘嘉纳(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