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龙川县(二)

家乡区县: 河源市源城区

植物资源

本县植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木本植物约500多种,以优良乡土树种壳斗科(杉、松、障、山茶、大戟、柿、漆树、蔷薇、金缕梅、杜英、楝、竹科等)为主。经济价值较高的何壳斗科的椎、椆类,樟科的檫树、香树、黄樟,杉科的杉树,松科的马尾松,李科的积扭,漆树科的酸枣,石楠科的楠木,紫咸科的泡桐,山茶科的白荷、赤荷,毛科的毛竹,楝科的苦栋树等。
其它陆地野生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山苍子,黄端木、猴耳环、乌药、春花、桃金娘、野牡丹、紫金牛、鸭脚木、五加皮、了哥王、毛冬胄、岗茶、女贞、算盘子、葫芦茶、山芝麻、半枫荷、映山红、羊角扭、土茯苓、玉叶金花、鸡屎藤、巴戟、野葛、鸡血藤、金银花、过山龙以及芒箕,铺地松、铁线蕨、乌毛蕨等。[10]
动物资源

本县野生动物,多产于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黄石等山区,主要有兽类、飞禽类和两栖爬行类。
兽类有野猪、野山羊、山牛、豪猪、黄凉、狐狸、猫狸、野兔、野狗、松鼠、黄鼠狼、野鼠、穿山甲、果狸等。
飞禽类有麻雀、禾花雀、山雀、喜鹊、长毛鹊、燕子、乌鸦、鹞、老鹰、猫头鹰、啄木鸟、布谷鸟、伯劳、杜鹃、黄莺、斑鸠、八哥、画眉、翡翠、米鸡、鸬鹚、白头翁、公雕、白鹤,野鸭、白鹩、雉鸡、竹鸡、屎缸鸣、五色鸟、赤哨、回归鸟等。
两栖爬行类有甲龟、乌龟、金钱龟、螃蟹、舞蛙及各种蛇类。[11]
水资源

龙川水力资源丰富,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33亿立方米。丰水年为35.23亿立方米;平水年为22.18亿立方米;枯水年为12.83亿立方米。据1985年统计,全县水力资源用论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能利用开发最27.7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18.24万丁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12]
4区划
编辑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
龙川县地理位置
龙川县地理位置[13]
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以后,龙川县地曾多次析置新县。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
2000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镇、田心镇、龙母镇、上坪镇、回龙镇、铁场镇、四都镇、义都镇、细坳镇、岩镇镇、黎咀镇、车田镇、新田镇、附城镇、黄石镇、丰稔镇、鹤市镇、锦归镇、黄布镇、麻布岗镇、紫市镇、登云镇、贝岭镇、赤光镇、通衢镇、佗城镇。
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
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5人口
编辑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6155人,其中:老隆镇62596人、附城镇25076人、义都镇16761人、佗城镇28244人、鹤市镇20374人、黄布镇15804人、紫市镇20338人、通衢镇13368人、锦归镇7444人、登云镇15225人、丰稔镇25094人、四都镇12078人、铁场镇22872人、石坑镇11995人、龙母镇33438人、田心镇25622人、黎咀镇15011人、黄石镇10955人、赤光镇26660人、回龙镇19816人、新田镇11037人、车田镇30086人、郑马镇9682人、岩镇镇12674人、麻布岗镇27934人、贝岭镇11040人、细坳镇13254人、上坪镇20163人、枫树坝镇8632人、谷前镇12882人。
6交通
编辑

至建国前夕,龙川县境公路里程较少。陆路运输除少数汽车、人力车运载外,大部分靠人力肩挑背负;水上运输较为繁忙。
建国后,本县交通事业迅速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客货运输体系,形成由水运、公路、铁路组成的城乡交叉运输网。至198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52.3公里,等于1949年的8倍;有客车、货车和小汽车590辆,为1949年机动车36辆的16倍之多;年货运量3万吨、客运量180万人次。水运业有国营、集体、个体运输船268艘、4710匹马力、7760吨位,水运公司年货运量8万吨。县境内有铁路线38.65公里,年货运量34.8万吨,客运量119万人次。[14]
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贯穿全境,属一、二等级公路。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总里程为1808.7公里。
河(源)梅(州)高速已建成通车,并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立交出口。
纵贯中国南北九省的京九铁路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县城老隆交汇并设立大型编组站(龙川北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7社会
编辑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程控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沿江路、隆兴路、人民路和东风路的改造全面完成,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8经济
编辑

农业

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业,本卷专述种植业。
龙川地处丘陵山区,山多田少,光、温、水条件较好,具有发展种植业的良好自然条件。1977年以前,神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1978年底以后,农村多种经营发展较快,种植业比重下降。1985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2.7%。
建国前,一家一户经营,无力改变生产条件,耕作制度落后,洪、涝、旱、病虫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极低。贫苦农民仅能半饥度日。民国32年(1943年)统计,全县年产稻谷3.02万吨,亩产78.5公斤。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治山、治水,改造山坑低产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推广农业机械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虽然经受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产值仍然逐年上升。特别是1979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按劳分$的原则得到真正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1985年,农业总产值1.2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1%。其中种植业产值6884.8万元,比1949年增长137.3%,比1978年增长19.7%。[15]
工业

龙川早在宋、元时代,已有陶瓷、纺织、造纸、造(木)船等手工业。明、清时期,采矿、冶炼生产和竹木、藤草、铜器、鞋革、车衣、食品加工业具有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各种民营个体手工业比较普遍,生产品类较为广泛,其中佗城草席、贝岭东庄纸、老隆皮枕头及牛筋糕等产品颇有名气,畅销县内外。
建国后,龙川工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国营、集体和个体工业遍布全县城乡,主要有电力、森林工业、采矿、冶炼、铸造、造纸、造船、印刷、化工、食品、饮料、建材、日用陶瓷、酿酒等工业。1985年,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53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5个(含省办1个,地区办2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83个(县办10个,区镇办173个),其他工业企业1294个(乡村办236个,农村合作办130个,农村个体办925个,城镇办3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5583人,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6637人(其中区、镇工业企业职工5394人)。年工业总产值849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08亿元的40%,比1949年281万元增长29.2倍。[16]
9文化
编辑

语言

龙川县主要流行客家语,水源音主要分布于南部的老隆、佗城、附城、义都、四都、鹤市、通衢等处于东江两岸的乡镇。[3]
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
霍山
霍山[13]
,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潘嘉纳(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