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广东省北部,新丰江上游;介于北纬24°度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县、全南县交界;距离广州市217 公里、河源市107公里、深圳市 278 公里、赣州市263公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是105国道入粤第一县;连平资源丰富,素有粤北“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连平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后发地区。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全县经济综合增长率排名全省67个山区县(市)第一。
历史
编辑
据出土文物考证,连平县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群居住。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连平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连平属南海郡,为龙川县地。秦二世元年(前209),连平属南越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至三国时期,连平属南海郡龙川县、桂阳郡浈阳县地。东晋时期,连平属东官县。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至明正德十二年(480-1517),连平先后属河源县、浈阳县、龙川县、循州、翁源县地。明正德十三年至崇祯六年(1518-1633),连平分属河源、翁源、长宁(新丰)、和平县地。
明崇祯七年(1634),奉旨割惠州府和平县之惠化图、河源县之忠信图、长宁(新丰)县之长吉图,韶州府翁源县之东桃、银梅两铺(后称银梅图),置连平州。州治设在元善镇,辖和平、河源两县,属惠州府。这是连平单列县级散州的开始。清沿明制,连平仍设州,但无属县。
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连平改州为县,属惠州府,下辖4个图:惠化图、银梅图、长吉图、忠信图。民国3年6月,省、县之间设道制,连平属潮循道。民国7年,全县设4区:惠化区(一区)、银梅区(二区)、长吉区(三区)、忠信区(四区)。民国14年,省、县之间设行政区,连平属东江行政区。民国15年至17年,连平辖5个区:惠化(一区)、上坪(二区)、长吉(三区)、忠信(四区)、银梅(五区)。民国25年9月,广东省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连平属第六区(区址:韶关)。民国36年,连平改属第七区(区址:兴宁)。
民国38年(1949)6月2日,连平县人民政府在忠信长安旅店(现忠信供销社旧址)成立。6月25日,县人民政府迁至元善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连平属东江专区(区址:惠州)。1952年,改属粤北行政区(区址:韶关)。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连平、和平两县合并,仍称连平县,隶属韶关专区。1959年11月,陂头(包括贵东)划给翁源县辖。1960年4月,隆街(包括田源、崧岭、溪东)划给新丰县辖。7月初,惠化、上坪划给新丰县管辖。连平县委、县人委机关迁往和平阳明镇办公,连平县改称和平县,隶属韶关专区。1962年6月,原划给新丰、和平两县的社(镇)重归连平,恢复连平县建制,仍属韶关专区,县人委设在元善镇。1963年6月,改属惠阳专区辖。1967年6月,陂头(包括贵东)从翁源划归连平县辖。自此,原连平县境复原。1983年冬,撤社设区(镇)。1987春,撤区建乡(镇)。1988年1月,河源市成立,连平改属河源市辖。[3]
2地理
编辑
位置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连平县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北纬24°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全南两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4]
气候
连平县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的南麓,位于东经114°14'至114°56',北纬24°06'至24°36'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冬长、春秋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降水季节明显。[5]
地质
连平县区域地质构造位于赣闽隆起区与粤桂湘褶皱带的接触处,贵东一大东山东西向构造带的东南部。
县域内地层分布很广,以下古生界地层为主,其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大面积分布于新岭顶及九连山一带,上古生界地层则呈带状分布于忠信及陂头垇陷盆地中。北北东、北东向褶皱、断裂组成了连平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其中九连山复式背斜为连平最巨型的基础褶皱,黄牛石顶断层在西部切过了县域内大部分地层,并继续往北、南延伸。此外,在下坪附近见多组北西向断层及近东西向断层。
县域内岩浆岩主要分布在贵东、大尖山、大顶及九连山一带。以大型岩基产出为特征。规模较大者为:贵东岩体、石背岩体、大尖山岩体、涮源岩体等,这些岩体对县内铁、铅锌、钨等矿产的分布与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岩体形成时代大部分为燕山旋迥第三期,部分为燕山旋迥第一期。[6]
地貌
连平县
连平县
连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地势自北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为693.5米。九连山脉在境内自北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两大水系(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条主要河流(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纵横全境,北、中部多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带,东南部以谷底盆地为主。
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县内地貌大致可分为北、中部山地区、西南部丘陵区和东南部盆地区及陂头、内莞喀斯特地形区。[7]
3资源
编辑
生物资源
连平县境内野生动物品种繁多,分布广,主要有兽类、禽类、鱼类、甲壳类、两栖类、昆虫类等。[8] 连平县是广东省林业县之一,山地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物生长。野生植物有树木、竹类、药用植物、花草类等。
松、杉树是县境内的古老树种,分布广,易生长,是县内传统用材树。建国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引进的新树种有桉树,主要种植于公路两旁和房屋四周。竹类主要有毛竹(俗称苗竹,主要分布在陂头、贵东、九连等地)。[9]
土地资源
据1980年农业区域调查:全县土地面积354.74万亩,其中耕地24.65万亩(水田18.45万亩、旱地6.20万亩),占总面积的6.95%;山地320.95万亩,占总面积的90.47%;水面(河流、山塘、水库)4.44万亩,占总面积的1.2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42万亩,占总面积的0.96%;交通用地1.28万亩,占总面积的0.36%。[10]
4区划
编辑
连平县行政区划图
连平县行政区划图
截至2012年7月5日,连平县辖13个镇:元善镇、上坪镇、内莞镇、陂头镇、溪山镇、隆街镇、田源镇、油溪镇、忠信镇、高莞镇、大湖镇、三角镇、绣缎镇。共有159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
5人口
编辑
连平的人口绝大多数是中原汉族的后裔。县境内在新石器晚期已有人类聚居。后周以后,县内居民多数为客家人,土著居民只有少许。客家先民原聚居于中原一带,由于战乱等原因,隋唐以来,多次迁徙于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县地自隋代到清代,历代都有客家居民迁入,其中大部分均系明朝初期从福建、江西迁来。民国期间,有少部分居民从广东东部的兴宁、五华、梅县等地迁来。建国后,外地迁来人口较少,仅有部分水库移民及少数因婚姻或工作关系迁入县境的人员。
明末建州至清初,县境内人口密度很小。按1988年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计算,清康熙二十年(1681),每平方公里为4.2人;光绪三年(1877)为20.6人;宣统元年(1909)为34.9人;民国20年(1931)为39.9人;民国24年为44.1人;1949年为55人,比清康熙二十年每平方公里增加了50.8人。
建国后,连平人口一直持较大幅度上升。1952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0人;1962年为74.2人;1972年为101.5人;1982年121.4人;1988年为136.2人,比1952年每平方公里增加76.2人。
按自然地区分布,连平人口南部稠密,东北部稀疏。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忠信平原,西南部的丘陵、盆地,中、北部的山间川地。
从各镇人口分布来看,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均差异悬殊。1988年,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忠信镇,每平方公里为470.42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贵东镇,每平方公里仅为40.83人;人口规模最大的是元善镇,为54116人;人口规模最小的是九连乡,仅为5047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