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

家乡区县: 化隆回族自治县

青海方言,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 谓语 宾语”格式,也有“主语 宾语 谓语”格式。
简介
青海地区的汉语,主要以西宁河湟方言语系为主,西宁话流行于全省各地。其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大致与普通话相同,属于北方语音系。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现在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有青海的方言,那就是青海话,与普通话差距较大,在西宁虽然普通话非常普及和流行,但要接触真正的青海人如果不会说青海话恐怕是很难说的。因为青海话里的一些词语是无法用普通话来翻译的。青海话与陕西话有些接近,但却包容了众多方言的成分。至少在考证有陕西话、四川话和江苏话以及藏语和土语的内容了,可谓是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青海的历史上本来就是多民族多省份人员交会的地方,也是汉文化与藏土蒙等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交会反映到语言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青海方言。而青海方言中内地多省份方言的重叠,表明在自汉代以后汉族大量移居青海以后,来自江浙、陕山、四川一带的方言大量在青海地区进行融合的结果。移居青海的人员成分的多样决定了方言成分的多样性。
分类
青海方言: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
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 谓语 宾语”格式,也有“主语 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现在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历史趣说
在湟源一带,由于夫妻或婆媳间闹矛盾,媳妇赌气跑回娘家了,外人问这家人:媳妇去哪里了?婆家人常会略带尴尬、自我解嘲地回答“买桃儿去了”。要是这个媳妇一生气就离家出走,跑回娘家,三天两头的要丈夫或婆家人去她的娘家请她回来,就会被人们戏谑为“桃儿客”,意即习惯于离家出走折腾婆家人的媳妇。
那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媳妇称之为“买桃儿”或“桃儿客”,而不叫“买苹果”或“梨儿客”呢?究其词源,这句流行于湟源一带的俗话,居然典出<诗经>。
《诗经》之<国风>有<桃夭>一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形容青春美好的姑娘美艳如桃花。“灼灼其华”是说桃花般美丽的姑娘又如灼灼的光焰异彩照人。后两句说,这样美好的姑娘嫁到婆家,肯定会使婆家家庭美满。
而“桃之夭夭”中的“桃”与“逃”谐音,后人遂以“逃之夭夭”表示逃跑,其意多含诙谐或嘲讽的成分在内。如此,这“桃之夭夭”便毫无理由地和“逃之夭夭”“联姻”,而成为逃跑的代名词了。
一个美若桃花的媳妇娶进了婆家门,婆家人以为这个家庭从此会美满幸福,却不料这尕媳妇不是一盏省油的灯,闹得家庭鸡犬不宁不说,还常常跑回娘家不回来,真够这一家人受的了。
由此可见,湟源一带人所说的“桃儿客”,便是“逃儿客”,也就是“逃客”。这句俗话当然不会是由目不识丁的庄稼人发挥而出的,应该先产生在当时的精英即知识阶层,而后才推而广之,“飞落寻常百姓家”的。

Luckyuan(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