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东凤民俗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1.居住习俗
东凤人新建住房,无论穷富,择地相当讲究,村民建房选址喜靠河涌(寓意以水为财);忌择屋前有高大建筑物、被大火烧过或曾埋葬有尸体的地方;忌择路尽头;弟弟建房忌建在哥哥屋前,恐防弟弟“背不起哥哥”,寓意“负担重”。建房大多坐北朝南,厨房和厕所建在屋外,厨房门口朝东。房间不设3间或4间,因其意为不三不四。建屋前,习惯先请喃呒佬或拜神婆于屋地设坛拜神,祈求神灵庇佑家宅安宁、丁财两旺。建造期间,“兴工”、“上梁”、“封龙口”须择吉时祈福,并燃放鞭炮。“上梁”时,正梁中间需挂一条红布做梁红,燃放鞭炮,围观者都可得一封利是。20世纪90年代后,房屋营建中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渐消失。室内陈设也随时代变迁而不同,90年代前,房屋正中靠墙设神龛,神龛左边摆放祖先灵位;两边摆茶几、家具;壁上挂字或画。90年代,客厅四壁粉刷白色,挂字画;厅堂摆设沙发、电视柜,顶蓬正中悬风扇。2000年后,神龛和祖先灵位的安放较随意,一般视乎家居设计,摆放在大厅中央或大厅一角,更有家庭将其安放在二楼。新式家私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各类装饰品点缀着家居环境。城乡住房结构、建筑样式发生重大变化,砖木、砖混结构代替土木结构。石灰漫顶,水泥地板。农村楼房鳞次栉比,到处可见的是新式的楼宇。
2.饮食习俗
20世纪70年代前,东凤地区多为日食两餐,早餐不普遍。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和经济收入逐步提高,生活稳定,饮食安排多以成规律,普遍日食三餐,早餐多为粥品、糕点,个别晚上还有吃夜宵的习惯。90年代后,东凤人更注重饮食文化,菜式讲究色香味美,菜式数量、配料也相当讲究。菜烹调物法多种多样:煲、焖、焙、熬、熏、蒸、炒、烤、炸、煎、焗、煮、炖、灼、烧等等,各得其法、各臻其妙。同时,尤为重视从饮食中补充营养。如妇女分娩后,多煮鸡酒、炒姜饭,人们认为两者均有祛风功效,是分娩后的滋养品。东凤人饮食一般有四大喜好:
吃狗肉。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住)”,东凤人素来喜欢吃狗肉。尤其是夏至这一天,吃狗肉的人更多,所谓“夏至狗,无处走”。人们认为狗在这段时间刚好换毛,肉质肥嫩,吃之不燥,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可治尿床等疾病。同时,夏天为流行性疾病多发季节,因此夏至适宜多吃狗肉,以增强抵抗力。狗肉烹调与众不同,狗去毛后,用火烧至金黄色,洗净剁块用姜先焖后煲,也有用南乳、八角焖。夏至当天,生熟狗肉随处可买,村村皆闻狗肉香。
吃蛇肉。蛇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口,高蛋白质、低胆固醇,是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且有祛风湿、除痹痛之功效,是滋补圣品,特别受东凤人的喜爱。蛇肉以毒蛇为佳,食法有“三蛇烩”(三蛇:金脚带/金环蛇、饭铲头/眼镜蛇、过树榕等毒蛇)、“龙虎凤大烩”(即蛇猫鸡同煲)、龙凤羹(老母鸡煲蛇)、水蛇花生汤(粥)等。此外,人们认为蛇胆祛风、凉血明目,比蛇肉更胜十倍,因此每次吃蛇必取鲜蛇胆冲米酒饮服,也有人浸制蛇酒饮用。
饮茶。90年代后,随着东凤餐饮业发展,很多人养成到茶楼饮茶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清晨起床后,人们喜欢到茶楼享受名茶美点(早点)。茶有乌龙茶、菊花、普洱茶等种类;点心的种类就更多了,最常见的是各种包子,诸如叉烧包、奶黄包、肉包、小笼包,以及其他各类干蒸烧卖,各种酥饼,还有鸡粥、牛肉粥、鱼生粥、猪肠粉、云吞等等。人们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好茶,点上几道美味点心,有的自斟自饮,有的与朋友海阔天空大侃。
打边炉(吃火锅)。冬天,东凤人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把鲩鱼片、猪肉、牛肉、鸡肉、虾和各样青菜放在锅里边煮边吃,称之为“打边炉”。
3.嫁娶习俗
建国前,东凤地区的嫁娶沿袭古人的“盲婚哑嫁”习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生,男婚女嫁由媒婆撮合。媒婆的吹嘘本事自古就有,个个能言善道,为揽生意,日夜奔走男女两家,凭“三寸不烂之舌”周旋撮合,极力彰显对方的优点,淡化缺点,做到“好话两头传,坏事两头瞒”。部分媒婆收了厚礼,往往昧着良心,瞒天过海,硬是把不相配的婚事撮合成功,导致不少婚姻悲剧。少部分商人、知识分子虽是自由相识恋爱,但也要征得父母同意方可结合。
建国后,政府颁布《婚姻法》,规定男女嫁娶有自主权,提倡男女自由恋爱,但相当部分的婚事依然由媒人撮合。50~70年代,择偶注重对方的家庭出身,贫下中农的子女不会挑选地主、富农子女为恋爱对象;同样,工人阶级子弟不会娶资本家的女儿当老婆。“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破四旧、立四新”,嫁娶仪式一律从简,男女双方只要到政府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再分发糖果即可。当时一般会送《毛泽东选集》、印有毛主席语录的笔记本或者是镜画等作为新婚礼物。改革开放后,公证结婚、教堂结婚等文明结婚方式相继兴起。结婚的新人大多追求“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实惠物。20世纪90年代后,婚姻礼仪增添了许多时尚新元素,如拍婚纱照、婚车迎送、到酒店摆喜酒、旅游度蜜月等婚庆形式司空见惯。
4.生育习俗
建国前,东凤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生子可传宗接代,又认为有儿可傍老,所谓“好女远周周,衰极新抱在床头”,加上农村农务繁重,男性为家庭主要劳动力,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凡生子,家人会响亮地说“添个丁”、“生个仔啊”或“生个慈姑丁”;生女,就说“得个女咋”或“得个蚀本货”。有些人家渴望生男却连生几胎女儿,则为女儿改名招弟、引弟、带弟、来弟等。东凤地区虽然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但没有出现溺弃女婴的恶习。建国后,男女平等,重男轻女现象有所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鼓励男方到女家落户,对女儿已出嫁在外的全女户每月发放津贴,解决五保户的衣食住行。人们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生男生女已无所谓。东凤地区的生育习俗有以下几方面:
妊娠。妇女怀孕称“有喜”或“有身纪”。怀孕期间,家人不得在墙上钉钉或者移动家具,以免冲犯胎儿。怀孕五六个月后,亲友陆续给孕妇送来猪肚、鸡等煲汤安胎补身。分娩 过去一般请接生婆到家里接生,分娩后给接生婆一红包作为酬谢,产后,家人把胎盘装进陶罐,放在产妇床下,直至婴儿满周岁才拿到野外埋掉。80年代后,孕妇一般在医院或诊所分娩,胎盘多数被医院留下制药。东凤习俗不可借房给人生孩子,自己的女儿也不例外,认为会破坏风水。坐月 产子后一个月内,俗称“坐月”,东凤地区称“住月”。住月期间产妇要进食姜蛋炒饭、鸡酒、姜醋等祛风、补身的食物。过去人们认为产妇、婴儿身上的有腥骚,会带来霉运。住月期间,男人不进房间,产妇的饭菜由婆婆或者其他女眷准备,如家中无女眷,丈夫用长棍把饭菜从窗户递给产妇。20世纪60年代后,这一习俗已不存在。煮“落地酒”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夫家用姜、蛋煮酒(称“落地酒”)敬祖先,拜谢床头婆,然后派人带上鸡酒到娘家“报生”,娘家接报后把备好的咸鸡蛋送到夫家贺喜。其他亲友陆续到产妇家探望,并送上鸡、猪脚、衣服、布匹、红包等(小榄礼加送一包饼,桂洲礼、黄圃礼加送一包砂糖)。90年代后,流行送首饰、奶粉和鸡精、小衣服等或用红包代替。婴儿出生半个月至20天左右,主家把煮好的鸡酒(称“分鸡酒”)连同猪脚、姜醋送到娘家拜祖先,同时也送本族的叔伯兄弟。过去婴儿出生后要请人算命,如八字不好要认个福分好(如年纪大或兄弟姊妹多)的干爹或干娘,此举认为可借福气令婴儿平安抚养成人
起名。婴儿起名方式有3种:一是世序命名,即以一佳句的各字命名,如祖先立下“富强康乐”,则第一代的名字中要带“富”字,第二代的名字要带“强”字,以此类推。二是请算命先生根据五行八卦为婴儿命名。三是压姓命名,即用不雅的字为婴儿取小名或奶名,如“狗仔”、“猪仔”等,希望婴儿能粗生粗养,平平安安长大成人。
满月。婴儿满月又称弥月,当天早上,父亲或祖父亲为婴儿剃头,也有专门请来剃头师傅的。建国前,一般为婴儿留下左右两边或前额靠顶的头发。70年代后,只是象征性地剪短一下。剃头后,婴儿由祖母抱着拜门官和床头婆,产妇娘家要在婴儿拜神前送来背带、毛毯及婴儿衣裳等。桂洲礼、黄圃礼的产妇在婴儿拜神后携同婴儿回娘家敬祖。晚上,主家设宴款待亲友,宴席开始先送上一盘猪脚姜醋、红鸡蛋,各式的“酸”(粤语中与“孙”谐音)是必备菜式,寓意得了个好孙。宴席开始后,由主家女戚抱着婴儿轮席见亲友,已婚亲友给婴儿送红包,祝福婴儿快高长大。按小榄礼,产妇要40天后才可以回娘家,而黄圃礼和桂洲礼在孩子满月当天就可以回娘家。建国前,若是生男孩,在正月十五前需择个吉时为孩子“开灯”,在庙内及家里各悬挂一盏。有些人家还于“开灯”该日宴请亲友。该习俗至今仍保存。
5.生辰习俗
小孩生日。东凤地区称“拦地”,生日当天,多数父母会为小孩煮两个鸡蛋(蛋与诞谐音),并让小孩亲手剥开蛋壳,认为可以剥去不好的时运,同时让小孩看见蛋中有黄(蛋黄),寓意“有皇管”(“皇”与“黄”谐音,“有皇管”指小孩一定要听教听话)。9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小孩子、年轻人过生日的趋势越来越盛行,父母也乐于为小孩子庆生。一般邀请亲戚、朋友、同学等唱卡拉OK,烧烤等;小孩子则由家长买蛋糕、汽水、零食等,请同伴一齐庆祝,被邀请者多送上蛋糕或礼物以示祝贺。

orang222(2014-11-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