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亲爱的》,简单的说上一个“好”字真的不足以表达对这部电影的赞美,只是在看过之后,会由衷的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走进影院去看一下,为了生动感人的情节,为了明星们炉火纯青的演技,也为了故事背后活生生的真实故事。
陈可辛是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从早期的《甜蜜蜜》到近期的《中国合伙人》,无论怎样的故事题材都能驾轻就熟。这次面对的《亲爱的》是虽然也改编自真实故事,但并没有像《中国合伙人》那样励志,而是讲述平凡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在我看来,整部电影导演把握得最好的就是泪点的临界度,虽说是让人揪心的剧情,但并不刻意煽情,有些明明可以很催泪的情节却能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让观众不会觉得过于悲伤。毕竟,影片的主旨并不是悲情催泪,而是聚焦于真情与法律碰撞的矛盾。观众没有时间去哭,更没有时间去上厕所,只是作为局外人观摩着事态的发展,然后陷入思考和矛盾,孩子到底应该归谁,情感和法律到底孰对孰错,孰轻孰重。
影片在处理上也显得颇为讲究,集中展现了深圳这个光鲜亮丽的一线城市里凌乱的城中村,人物也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有钱的城市富人到清贫的农民,阶级的跨度很大,各自都有各自的烦恼,再通过孩子被拐卖的事件将这些场景和人物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镜像。再说到煽情的问题,艰难而悲伤的故事,细节上被导演故意弱化,甚至加以幽默元素而冲淡。比如黄渤饰演的寻子父亲田文军,带着救命钱去外地寻子时遭遇骗子,被人追上铁路桥并被逼跳桥,很可怜的情节,却没有一味的展现他的不幸,而是让他带上防身用的刀最后逃脱骗子堵截并最终保住了钱财,苦难中不忘让他“机智”一把。再比如赵薇饰演的人贩子老婆李红琴因为遇见了“儿子”而真情流露去拥抱他时,被那些孩子被人贩子拐卖的父母们暴打的情景,镜头却故意的切到极力保护她的佟大为饰演的律师和黄渤身上,这也算是给了李红琴和同情李红琴的观众在可怜她的情绪中输入了一点正能量吧。而李红琴见孤儿院的“女儿”的那一幕,很多观众都要忍不住流泪之时,镜头一切发现原来她是沿着水管爬上了有两三层楼高的空调外挂机上,观众却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冷幽默弄得轻轻一笑,于是,泪点就这么被带过去了,观众依然可以在可控的情绪下继续欣赏故事。
本片值得称道的无疑是赵薇颠覆形象的表演。作为从小燕子升级为导演的赵薇,历来在形象上都是光鲜亮丽的,而这次却是要挑战一个初中没念完、操着一口安徽话、被丈夫骗得团团转的农妇。评价一个演员的表现,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她在演出一个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角色时是否能摆脱一贯的形象,简单的说就是不能出戏。在这部影片中,赵薇做到了,没有小燕子的痕迹,甚至没有一丁点赵薇的影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从外表到行为,都是一个土得掉渣却又老实善良的农村妇女。而黄渤、郝蕾等其他一众演员的表现也非常精彩,黄渤不再是那个搞笑的黄渤,而是一个为寻子历经万难却始终不放弃也不轻易流露悲伤的父亲,郝蕾褪去了女王气质,成为了一个痛失爱子沉沦颓丧的母亲。甚至连各行各业更层次的小人物都演绎得出彩而真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害怕为赵薇作证的农民工老乡,公事公办要让张译给失踪的儿子提供死亡证明才能办准生证的公务员,为了骗黄渤寻子赏金的各路骗子等等。活生生的小人物们托起整部影片里的真实社会,他们并不完美,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痛苦与无奈,但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人。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结局,而是将画面切到了构成这个故事的真实人物,用真实人物的现状来作为影片的结局。生活永远比电影要精彩,也许正因如此,给这个故事改编任何一个结局都不如最真实的情况来得震撼吧。而且,确实也无法给到观众一个结局,如果妹妹吉芳最后给了赵薇饰演的农妇李红琴,那法律该往哪搁,如果给了郝蕾饰演的有钱白领鲁晓娟,那就是要视孩子和养母多年的情感于不顾吗?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难于取舍,没有对错,索性就让事实来给观众答案了。这也算是陈可辛在处理结尾时的高明之处吧,因为真情与法理冲突时,没有答案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