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经济概况

家乡区县: 新疆伊宁市

对外贸易

伊宁市是东西陆路交通的要冲,地缘优势突出,对外开放的条件优越,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一条古丝绸通道,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历史上的伊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繁华商埠。1989年元月,伊宁市被国务院定为开放城市,1992年又被确定为沿边进一步开放城市,并在市区内设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使这一古丝绸商埠重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的伊宁,是伊犁河谷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连接霍尔果斯口岸、都拉塔口岸、木扎尔特口岸的中心城市,是祖国西部最大的沿边开放城市。
农业发展

伊宁市农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如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伊宁市全年日照时数为4443小时,因地理纬度偏高,生产季节4-9月,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可达2509小时,对长日照作物非常有利,特别是6-8月各月日照时数可达300小时,为喜温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太阳辐射全年总量为134.5千卡/平方厘米,80%的生产季节热量均在127.5千卡/厘米,温度≥0℃期间为112.444千卡/平方厘米,≥5℃期间为103.2千卡/平方厘米,≥10℃期间为9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总辐射量以生长季节最丰富。光能潜力:据伊犁气象台测算,伊宁市全年生理辐射量为64.6千卡/平方厘米。1980年全市冬小麦平均单产233公斤,光能利用率为1.5%;玉米单产324.5公斤,水稻241.5公斤,光能利用率分别为1.5%-0.8%;高产试验田,光能利用率达4%~5%。若肥、水、热条件合乎理想,各种作物产量可大幅度提高。伊宁市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是伊犁河谷热量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尤以巴彦岱至界梁子牧场一带最丰富,全年农区平均温度为7.7℃一8.7℃,气温年变化十分明显,以1月最冷,7月最热,冬季最长,春长于秋,夏季最短。
冬季市区一般年份最低温≤-30℃,海拔850~1 500米的地带属内暖带(逆温层),其中以海拔900~1 200米的浅山地带最明显,1月份平均温度较平原地区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结束。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由于冷空气的侵入频繁,易使上升的温度又急剧下降,倒春寒每两年1次。夏季炎热,平原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可达39℃-41℃,有稳定的炎热期,最热7月,平均温度在22℃~23℃。秋季温度下降快,由于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于9月上旬出现寒潮和霜冻,农作物易受害。
伊宁市农业生产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的气候中形成了明显的栽培特点。1981年6月成立了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市郊农业进行了区划,区划的原则是以栽培现状为基础,以今后发展趋势为导向,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类似性,农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保持乡村结构的完整性,分成三个农业区:
南郊平原园艺区其范围东起吉尔格朗沟,西至扎依木克沟,北以城区为边界,南到伊犁河北岸包括今塔什库勒克乡、汉宾乡四村、喀尔墩乡的三、四村,土地面积2760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耕地1 546.67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1%。该区气候条件好,地势平坦,泉水灌溉,是历史上果园、菜园集中的地方,也是粮食高产区。1987年果园面积266.07公顷,菜园面积244.13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6%和78.2%,粮食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的11%。
东西郊平原粮油区其范围包括托乎拉克乡、克拜克于孜乡、园艺场和喀尔墩乡一、二、四、五村、汉宾村、巴彦岱镇的10个村,土地面积1.7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2%;耕地面积9 233.33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本地区地势平坦,土地开垦较多,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历史上的粮油区,生产潜力大,还发展了甜菜和园。
北部山地饲草饲料区其范围包括界梁子牧场和巴彦岱七村,土地面积3.5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3%;耕地186.67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2%。本区有可利用的草场2.13万公顷,是理想的牧业基地,在海拔900米处有良好的逆温带,是苹果越冬的好基地。1985年,在这里建立了优质苹果商品基地,至1995年建成千亩规模,至2000年将建成千亩千吨优质果品基地。
畜牧林业

冬日的解放路一角
伊宁市草场面积,总计6.67万公顷。其中中夏草场1.93万公顷,冬草场1.13万公顷,春秋草场3.33万公顷,四季连片草场2,666.67公顷。市境内春秋草场分布在海拔700~2,000米之间,利用面积2.93万公顷,草量3,500公斤鲜青草。春秋场载畜量4万只标准畜,中夏场0.35万只,利用率88%。

cly程丽媛(2014-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