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城——大爱小胖城

家乡区县: 泰安肥城市

     肥城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资源丰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地理坐标为北纬35°53′~36°19′,东经116°28′~116°59′。东与泰安市岱岳区接壤,西与东平县、济南市平阴县为邻,南与宁阳县、济宁市汶上县隔河相望,北与济南市长清区以山为界。肥城市全境南北最长48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

肥城历史悠久。据老城镇北坛遗址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类祖先的一部分就在肥城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夏商时期,境内即建立了“铸”、“遂”等部落方国。

西周时期,又有建立的“肥子国”,境域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境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二千二百多年来,县境为郡、为县、为镇代有沿革。   东汉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   三国魏(220~265年)至东晋(317年前)归属同东汉。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后,境地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分辖。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原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原肥城县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527年(孝昌三年)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577年)撤东济北郡,并入茌平县的济北郡,肥城县属之。   南北朝北周,577年(建德六年)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辖,隶属兖州。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   唐代622年(武德五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627年(贞观元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666年(乾封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668年(总章元年),改乾封县复为博城县。705年(神龙元年)再次改称乾封县。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属乾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1279年)初属乾封县,后属奉符县、平阴县分辖,隶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在旧肥城设辛寨镇,境地属平阴县、奉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1275年(至元十二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县改属济南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1735年(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仍属之。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属泰西专员公署。1942年10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9月,隶属泰西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肥城县归属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划归聊城地区。1959年7月划归济南市。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隶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县级),仍为泰安市所辖。

春秋古城,壮哉我小胖城!!

珑珑(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