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经济

家乡区县: 夏邑县

  骑陇海,依京九,观芒砀山,看巴清河,漫步街间,依稀置身世外,一花一木,展示大自然绝伦妙手;一亭一阁,尽显鬼斧神工。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在苏、鲁、豫、皖四省之接壤,竟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县城。
在夏邑美丽县城的背后,更有一组令人惊喜的经济数字。2006年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0.42亿元,其总第一、二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28亿元、13.25亿元和6.29亿元。
犹如一个苏醒的巨人,抖落一身风尘。作为内陆平原欠发达农区,夏邑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瞩目巨变。夏邑县的发展也被有关专家称为“夏邑现象”。

豫东凸显“城市榜样”

在县城美丽的表面背后,更有一组数字令人瞩目。2006年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0.42亿元,其总第一、二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28亿元、13.25亿元和6.29亿元。
芒砀山西麓,巴清河两岸,骑陇海,依京九,有一方一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地楼房林立,街道平阔。葱茏佳木,掩映着一街瓦舍;连绵碧草,播撒了半城春色。政府门前,一片清明一片绿;彩虹飞处。漫步栗城广场,依稀置身世外,构架伟岸而别致,气势磅礴而宏阔。一花一木,展示大自然绝伦妙手;一亭一阁,尽显鬼斧神工。

车行商丘市东50公里,不由眼睛会为之一亮。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相信在苏鲁豫皖四省之接壤,竟有这样一座美丽的县城。

在县城美丽的表面背后,更有一组沉甸甸的经济数字,令人瞩目。2006年上半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0.42亿元,其总第一、二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0.28亿元、13.25亿元和6.29亿元。

“目前,全县已形成火机、铸造、食用菌、面粉加工、纺织、板材、畜产品、生物发酵、电线电缆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全县民营企业目前已发展到6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夏邑县县委书记蒋美兰介绍。

历史上,夏邑是孔子的祖籍,黄河文化最早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夏邑就像一个沉睡于地下的巨人,抖落一身风尘,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发达的交通条件、富足的自然资源振翅腾飞。作为内陆平原欠发达农区,短短几年内的瞩目变化,夏邑县的发展被有关专家称为“夏邑现象”。

商丘市把夏邑县确定为通过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典型,在全市提出了“远学张家港,近学夏邑县”。

无论是久居他乡的夏邑籍人还是一直生活在当地的人们,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能够明显感到夏邑县的变化。

过去夏邑的“能人”无用武之地,纷纷外出干事创业;这几年他们陆续回来了,投资办厂,为家乡做贡献。过去夏邑人费了好大劲把投资者请来吃喝好招待,人家吃了饭,看看就走;现在,投资者不请自来,来了不想走。过去夏邑人对外交往,人家往往看不起夏邑人;现在一听说是夏邑人,对他们刮目相看。过去夏邑受批评的多;现在来参观的多,上级单位、兄弟单位,本省市的、外省市的,来了一拨又一拨。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增强了内陆欠发达农区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干部群众发展县域经济的合力。

这就是“夏邑现象”带来的效应。夏邑县给欠发达的农区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模式:通过实施城镇拉动战略,推动农区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此带动农区工业化;保持政府及领导思路的前瞻性和行动的一贯性,形成经济发展的合力及氛围。

农区的城市化奇迹

如今这座13条主干道纵横交错、绿树成荫、花香满城、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夏邑在1995年以前还只是“一条道路半条街”的古老县城。
实际上,“夏邑现象”更重要的一个层面和元素是,农区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为当地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外来客商到夏邑投资办厂。据不完全统计,至2005年,全县个体工商户较1995年增加了七倍多,县城流动人口较1995年增加了十几倍。近年来,夏邑县荣获河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夏邑县县长许家林说,夏邑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大城市建设,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如今这座13条主干道纵横交错,绿树成荫,花香满城,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城市在1995年以前还只是“一条道路半条街”的古老县城。夏邑今天的变化令人瞩目,仅城区面积就由原来的不足4平方公里扩大到16平方公里,人口从3万猛增到10余万。

1995年,夏邑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改变县域形象、拉动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为了解决贫困农区搞城建时的经济问题,夏邑县便有了“以地生钱”的新思路。也就是政府牵头组织,开发商作主体,将新扩建道路两侧的土地统一开发,由政府依法出让土地使用权,再将回收的资金用于建设。对门面房有优先使用权,搬迁户同时又成为受益者,不再阻挠扩路扒房。这样就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回收资金——城市建设”的滚动发展之路。

为了克服贫困地区城市建设起点低、规模小的缺点,保证城市功能完备、富有特色,夏邑县聘请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院的专家,编制县城总体规划。

据介绍,在城市规模上,把规划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4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在发展目标上,将县城定位于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兼具旅游功能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城市功能上,把县城建设同全县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完成了城市供水、供电、通讯、排水、环保、消防等专业规划;在建设方法上,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相结合,老城改造与新城开发相结合。

资料显示,几年来,县里共投资逾6亿多元,先后拓宽、改造、新建了16条主干道,使县城形成了八纵八横的道路格局,县城规划区达36平方公里,建成区达20平方公里。建成日供水5000余吨的自来水厂1座,更新改造了13条道路供电、通讯线路,兴建了工业品市场、“大世界”小商品市场、农机大市场等大型专业、综合市场十余个,投资兴建了客运汽车站、育才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福利院、雪枫幼儿园等一批社会事业设施。

“为了提高县城品位,夏邑县投资修建了十余处广场、游园。总投资600多万元的崔庄环岛,直径达260米,是目前县级设计标准较高、投资规模较大的环岛。集休闲、娱乐、购物、文化、饮食服务于一体,总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的栗城广场,被誉为豫东地区县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亮点。”许家林介绍。

由于县城在县域经济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夏邑县的城镇建设有着对内带动、对外辐射的效应。

对内,农民进城,看到县城漂亮了,纷纷要求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全县25个乡镇全部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13个乡镇初步拉开了建设框架。居住环境改变了,农民心情舒畅了,政令也畅通了。以电网、电话网、公路网、信息网、有线电视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展开,尤其是公路建设迅猛发展,夏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对市民而言,以新扩道路门面房作为生产资料,投身市场经营,扩大了工商个体户及就业门路,不再认为是“劳民伤财”。

对外,由于城市面貌的改变,加之该县利用孔子祖籍的文化资源优势,先后召开了儒商现象与现代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等几次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今年海内外孔氏宗亲又到夏邑拜谒祭祖,提高了夏邑的知名度,吸引了一大批外来客商投资办厂。

破解“夏邑现象”经济密码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市政府及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他们充分认识到,作为农业大县,夏邑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应该立足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
如果将城市化和城镇建设比喻为夏邑美丽的外衣,那么推动夏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力则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市政府及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必须保持政府及领导思路的前瞻性和行动的一贯性,形成发展经济的合力及氛围。夏邑县县委书记蒋美兰、县长许家林对此都深有体会:必须保持思路的前瞻性和行动的一贯性,一张蓝图绘到底,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思想统一了,更重要的步骤是产业和经济上的实际行动。作为农业大县,夏邑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农业的发展。“欠发达农区应该立足农业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此带动农区工业化,从而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蒋美兰说,夏邑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过去,农业一直靠“下指标、分任务”的行政命令来推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现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又陷入了“想调不敢调、愿调不会调”的怪圈。

为此,夏邑县抽调县、乡、村及有关局委干部,选择农业局科技示范园、中州食用菌有限公司、李集名优特稀林果示范园、豫东波尔山羊繁育基地等10个生产基地,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发挥它们的引导、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县已形成了县有示范园、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的三级示范网络,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

另外,夏邑县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农民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注重发挥农村经济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经济能人和绿色证书学员中,选择1万户示范户,让他们先走一步,搞好示范。

夏邑县的第二步棋子,是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求发展。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作为“全面提速、振兴夏邑”的突破口,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招商”和“以招商引资排座次、论英雄”等口号,组织开展了“千人招商”、“万人招商”、“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全民创业”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在一个地方的GDP中,往往占据着主要位置。而夏邑县同样对工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地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优惠政策,实施“抓大扶强”战略,依托现有工业企业,形成了以铸造、纺织、生物发酵、打火机加工等为主体的11个主导产业,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夏邑县生产的球墨铸铁件、食用菌等十多种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俄罗斯、东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星夜风飘泪(2014-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