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的鼓楼在清朝时期是绥远城的最高建筑,上下三层,高十余丈。登楼远望,土默川的风光尽收眼底。二楼正面东侧吊着一口大钟,六人合围也抱不拢;西面架着一面牛皮大鼓,鼓楼足有胳膊粗,每逢大年三十子夜时分,连续撞钟一百零八下,通报新年的到来。有诗为证: 大青山高耸接三楼,撞月钟声吼如牛。 一百八声俱响彻,皆把新桃换旧符。” 清朝时,新城的八旗兵及其家属都是靠晨钟暮鼓,夜敲梆子来计算时辰的。鼓楼上的值班兵士要按点报时辰。清晨,三通钟声,一通三下,共九声;傍晚,三通鼓声,也是三通九声;午时三刻不撞钟也不擂鼓,而是放午炮三声;夜深人静,由四座城门楼上的哨兵值班,按点巡更敲梆子。每逢敌情紧急时才可连续撞钟,传递情报,那钟声关系着塞外军民的生活安宁。
新城鼓楼上的大钟一响,城周围的大青山都在共鸣,钟声能传到四十九里开外。关于新城鼓楼的大钟,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头一回铸的钟不太响,绥远城将军王昌查问原因,工匠师傅说:铸钟时辰必须是“立春”的正当午时,铸钟时还需要放入一百零八枚“罗汉钱”。原来,康熙西征时,因军饷不足,青海塔尔寺的喇嘛便自动捐献了小花寺里的罗汉像十八尊,铸成“康熙通宝”作军饷。为了日后便予收回这批含金量很大的铜钱,便将 “康熙”二字,每字少一笔划,做为标记。这批用十八罗汉造成的铜钱,就被称之“罗汉钱”。于是,王昌将军就让人照此说法铸钟。第二次铸成的钟倒是比头一回的洪亮多了,但声音仅传十来里远。王将军不满意,非要再次铸钟,要让新城大钟响彻土默川。
工匠师傅说:“那只有祭钟了!听现北京觉生寺里的永乐大钟,就是祭了钟才宏亮的。”北京海淀区觉生寺里的永乐大钟是明朝永乐年间铸的,号称“钟王”,所以觉生寺又称“大钟寺”。大钟寺是清朝皇帝拜佛祈雨之处。永乐大钟钟声宏亮。有文记载: “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它钟。”据说,这口钟所以宏亮,是驻京将军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推进铁水里祭钟后才成功的。
王昌将军昕工匠师傅一说,心里直犯嘀咕:把亲骨肉祭钟这怎么忍心呢?可是,塞外重镇的钟不够响,一旦耽误了军机大事,那可怎么得了!看来只有做出牺牲了。
第二年,“立春”时节马上就要到了,王将军把自己的打算跟夫人一说,遭到夫人的反对。女儿是娘的心头肉,怎能祭钟呢。于是,王夫人便让人去京城请小姑子来劝阻。不料,王将军早有防备,说完就办,姑奶奶还没来,他就开始铸钟了。当铸钟师傅将铁熔化好了时,王将军就把十二岁的女儿推进了铁水里! 大钟铸成了,王将军的女儿也化为“钟神”了。
从此,鼓楼上的大钟一响,土默川上都能听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