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了解到广东高要市大湾镇西坑村在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当地遗留着多处明清至民初时期的人文古迹,而这些古迹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于是记者前往该村采访,看见该村村长冼乃雄吆喝了一声:“‘圣旨’到!”随即从柴房里搬出一块长方形的石碑,石碑上刻着的“圣旨”二字十分清晰。然而这块很可能是该村在明清朝时遗留的石碑,在数日前还放在一条小溪中充当人们的踏脚石……
“圣旨”石碑是西坑村历史光辉的印证
在冼乃雄搬出石碑的柴房附近,有一条浅浅的小溪,他指着小溪对记者说,这块石碑原本就是放在小溪中被人踏脚洗衣服的。石碑上的字是认识的,但没有人去理会这是什么碑。就连今年50多岁的他也不知是何时放在这里的,时间之久,可想而知。由于该村今年正在建设生态文明村之际,冼乃雄就想起了这块可能存在历史意义的石碑,便把它搬回自家柴房,等待有关部门和专家考证。
当天,冼乃雄带着我们找到了村中的“长老”——70多岁的冼二牛。据冼老伯回忆,这块“圣旨”石碑在他幼年时期,是嵌在村口处一个门楼正中央的,而“圣旨”碑下方分别写着“冼门宗氏百世留芳”八个大字,村民管它叫“百岁楼”。传说西坑村人杰地灵,在距今两百多年间,先后出了一批进士、举人、贡生等享有功名的人。朝廷认为这小小的村庄人才辈出,实在可贵。于是决定为该村立了一个门楼,并赐给该村这块赫然醒目的“圣旨”石碑,要求所有人经过门楼都要下跪磕拜表示敬意。而该村的进士冼杰元,更是深得帝皇的欣赏,赐予其免死金牌,又名“金锁银喉”。
门楼、石碑就代表着该村昔日的历史光辉。但它的威武灵光,则随着清朝的末落而失色。后来竟被不究情由的人在扩建村道时,把这座门楼拆除,“圣旨”石碑因此而被遗弃了。
“颓门败瓦”见证姓氏演变
西坑村大部分村民都是姓冼的,至今该村冼氏已有13代近300年的历史。据村民说,冼姓是从沈姓演变过来的,从前有一沈姓人在朝廷当官时冒犯皇上,为逃避残忍的“诛九族”惨祸,一部分沈姓族人把“沈”改为“洗”,左边保留水字边旁以警后人不忘宗祀,右边的变通以躲避灾难,最后又从“洗”演变成“冼”。在西坑村就有一座“锦石洗公祠”,它的门牌上还依稀能看见刻着“清同治年”字样,这也许就是从“沈”到“冼”姓氏演变的一个最好见证。
然而,这座公祠已残旧不堪,只剩下一边的主楼和一个围墙,围墙内堆满了破烂的青砖,一片的荒凉,似乎隐寓着人们要重新加以修葺和挖掘。
小村落竟是民国县府所在地
走进西坑村,四处可见一些房屋还保留着“几”字形的清代建筑风格和拱形门窗和圆柱排列的民国建筑风格。在村的中部有一座三层高的小楼,小小的三层楼房写着“得月楼”三个字。可以想像此楼房当年的气派一定不少。村里还有一间酒堂,除了正门是一个大拱门外,门的正中是一个蓝色的五角星,样子庄严。酒堂的门牌被一些婚联贴得看不出名字来,但可以看到门牌下方有“民国三十四年”的小注。冼乃雄和一位姓曾的村干部说,这是抗战时期曾为国民党高要县县府的临时驻地。该村还有冼维奇和冼大平父子曾经当过国民党时期的县长、省参谋,还有冼岳龄当过国民党的师长。
岩石山曾挖出石器工具
除了人文古迹外,西坑村的村口还有一座天然的石灰岩石山,雄伟而秀丽,颇有肇庆七星岩的风韵。而山的另一边却有一处被炸坏的痕迹。冼乃雄说,这是很久以前人们采石用于工业原料所致。那时有人曾在此发现了一些有可能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只是当时人们缺乏保护这些古文物的意识,没有保留下来供专业人士继续考究,以致错过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如今,村民已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山体了,除禁止任何人采石外,还打算借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机会,把村口和这座岩石山构成的优美环境建设成为一个康乐公园,并把岩石山发展成攀岩运动的场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