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岁时节令风俗

家乡区县: 江苏省沭阳市

【沭阳年俗】

  春节,如今基本是指除夕和初一,而地方传统意义的春节,则是腊八或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甚而有带调侃的“未出正月俱为年”地说法。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们这,乃至更大的区域,自腊八开始,就张罗过年食品了。腌制食品、蒸年糕。 还有“祭灶”这是祈祷灶老爷的。 过年的前一天称“年晚”,所有大菜都在这一天上齐,而不可或缺的取其谐音“年年有余”的鱼、“吉庆安详”的鸡、“团团圆圆”的肉丸、“旭日高升”的蛋,这鸡鱼肉蛋四大主菜是不可少的。 年晚的午饭后,是贴门神对联时候。 吃过晚饭,全家团聚在一起。过了年晚是大年初一,而初一家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放鞭炮。放过开门鞭炮,开始新年的第一顿饭,我们这地区吃饺子; 饺子此时不叫饺子,叫“弯弯顺”,汤圆此时也不叫汤圆,叫“元宝”。直到过了初五,开始收心,整顿策划新年事项,再行年复一年始复。

【正月十五--沭阳人自己的火把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主管天、地、人三元的“上元节”。 我们这地区把这天称作“小年”,基本是对年市的总结,因而喜庆味不输大年。 这天早餐例行是饺子元宵,中午兴“八大碗”。但随着时光递进,很多景象如今已在乡村中淡化,唯独城里还有花灯孔明灯等在元宵节喧嚣一时。而我们这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沭阳人自己的火把节,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二月二】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二这天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其前后有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清明】

  “清明”与我们这地区不独是节气(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节日。 清明是中国最传统重要的八节之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始于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仿效于民间俗成扫墓,沿袭至今及后。 清明节,各处盛行踏青、折柳,荡秋千等户外游春活动,我们这素来以祭奠扫墓上坟为主。这些都彰显了我们传统的祖先崇拜、亲族真情意识。 清明上坟暨午餐,均以韭菜饺子为主。清明上坟,鉴于实际情况及客居路程等,扫墓一般为清明前三天至后三天。而坟墓搬迁及合葬,也有诸神放假百无禁忌而定于清明前十天整竣阴宅的。 睹物思亲,最能激发亲情及道德伦理之心。 清明,这个怀念、祭奠,传承中华道德文化的节日源远流长!

【六月六】

  六月六是“解绒”日;一个月前端午节上孩子扎得彩绒此日解除。 解下的绒线,或搭树上,或扔在屋顶。既是宣布阻截百邪禁忌日结束,也是留盼下月“七巧日”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

【七月七,平民的情人节】

  农历七月七日,各地称谓大同小异,“双七日”,“乞巧日”均可,但无不和牛郎织女有关,所以说,这是东方的情人节! 端午节扎绒,六月六解绒,绒线何用?传说那是喜鹊七月七日衔去为牛郎织女相会搭彩桥。传统的节日依然有难忘的情结维系着,因为那里有千百年感情的寄托。
【七月半】

  七月半为我国三大鬼节之一,佛教有“盂兰盆会”,外埠有放河灯等形式,我们这重亲情隐讳些,修饰称作“烧纸节”。 和聚族而祭的清明不同,七月半大都是一家之祭。 早在七月初,街镇集面上就广见冥衣、冥纸、冥钱、冥器等。 人们记挂亲人,也笃信在这天气转凉时候,先人会藉此省家。故而家家会摆香案备祭品整装肃容。相信先人已是神灵,会变化而来,这期间但凡见到蛇娃虫鸟,一律不许杀生,并且要焚香祷告礼拜。

【中秋,天伦之情浓郁的团圆节】

   中秋祭月,其实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习俗。不见至今北京文化古遗址还保留分布东南西北四方之天、地、日、月四坛,就是为了春分祭日、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及秋分祭月吗? 中秋于文人,是借景生情感慨濒临展示才华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一般人都要待月西下才安顿,因为不独是欣赏这一年中最明的月,也是团圆节阖家难得一聚,互述衷肠。 中秋节,崇尚团圆的、憧憬美好的、体现亲情的、天人以共的传统民族节日!

【重阳节】  

   重阳节在我们这地区因“九九临百”人们祈福称之为“老人节”。 虽说是老人节,最欢愉的首先是儿童。 虽然他们因年龄懵懂不知这个节日的登高避灾之传说,可他们独爱大清早那蒸糕美食和画着中华图腾龙标记的三角小旗。 平原地区,无山可登,先人用“糕”喻高端,祈高寿,小旗插在糕上不也属“登高”吗? 文化人这天会郊游,登高,折柳,赏菊,然后吟诗饮酒; 登高自有辟邪传说,郊游凭借天高气爽,折柳赏菊当然是心仪文化先贤“五柳先生”了。而此时最可解颐心情的,就是菊花酒了。 言讲口授,吟哦之间传承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着这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平原地区的重阳节。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是“下元节”,我们这称作“十月朝”; 隶属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主要活动就是祭拜先人。雾重显苍凉,烧衣奉炬香。 思亲何处觅?低首泪沾裳。 和清明节、中元节不同的是,除以烧的形式为死去的亡灵送纸钱外,因为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逝者的防冷需要,所以传统的寒衣节必须送去五色纸做的寒衣,以表达后人对亡者的纪念。 送寒衣时烧的纸衣纸被褥等及纸钱宜在墓前龛穴中烧干净,表示才能将阳间物转传到阴间去。这其实也是教人虔诚对待先人。藉此还会一边烧一边烧一边祷告,无非是汇报家中现状很好,祈求继续保佑和祝福先人在那边享受太平。据考证,但凡香火旺盛,修整有序的阴宅,多是知书达理厚德载物人家。 十月朝,见证亲情真情表述浓浓感情的传统节日!

【冬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也是号称“亚岁”的重要传统节日。 冬至,阴至转阳,是整个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由于这是个“节骨眼”上的节气,故而产生很多农谚,如:“干冬烂年”,“冷冬暖年”及“冬至无雨一冬晴”等。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我们沭阳地区旧时差不多家家都有“灶王爷”神位;灶间壁上设个龛洞,里面贴张版画,画上男女分别是“灶爹灶奶”。 版画上还印有当年日历,龛洞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祭拜处与灶台紧相连,烟熏火燎也罢,香味袅绕也罢,受用的首先是灶王爷灶王奶奶。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xcuxushua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0825734.html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wxcuxushuang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38987018


amber26(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