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图
馆内有一幅山东地图,山东像一只雄鹰,而荣成就在这鹰嘴部分。三面临海的荣成,海岸线长达491.9公里,占全国海岸线的5‰。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县志中,对沿海渔业捕捞有如下记载:“海族,荣最称盛,虽老渔莫能尽识。”民国初年,捕捞业在山东占据重要位置。
木石锚
铁锚没有出现以前,就用这种锚来定泊船只,因其木质部分易腐烂,现在见到的多是石质部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石锚,是2002年10月石岛渔民在石岛外海打捞出水的。目前我国仅发现三块,另两块一块在福建泉州,一块在山东长岛。足可见这块木石锚的珍贵。
猎鱼石器
荣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聚居,他们以渔猎为生,用这些打磨过的石器捕捉浅水中的鱼类,创造了人类文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境内发现了河口遗址、人和遗址、三冢(zhǒng)泊等胶东半岛文化遗存。
鱼类图片
石岛渔场是我国五大渔场之一 ,常见的经济类鱼虾有上百多种。这些都是石岛渔场里鱼类,大家有的看到过,有的还亲品其美味。现在我带大家去认识一下。讲解各鱼类的知识。
各类单据与实物
展柜中的这些单据是卖船契约、修船单据、渔盐准运证、货船兑帐单、渔行发票等,这些物件是历代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清代航海用的罗盘、民国渔行的私人印章。
骨针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其中有一幅关于山顶洞人的骨针的插图,课文只提到“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但对骨针没有更多的介绍。其实在距今约18 000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的早期人类,被称为山顶洞人。他们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曾在遗址中,发现了一根长82毫米的骨针,一端有针眼。这是今天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表明当时人们已经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并会织渔网一类的东西。”作为早期人类活动场所之一,荣成地区也曾发现过这样的骨针。
贝币
在青铜铸币还未出现之前,大海里的贝壳是我们祖先曾经使用的最古老货币。贝在夏代就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只为一串,两串为一朋。贝产于海,不善流通,就用仿制品来代替,遂有蚌制贝、骨贝、陶贝、石贝等。秦统一全国后,行铸钱,贝币等原始货币乃被废止。
捞水:在航行中,有经验的船老大将捞水用细长的绳子抛下水去,根据水深、附着的底质、用舌尖舔尝所沾水的含盐量来确定船所处的位置。随着渔业的发展,各种海难也相对出现。清末成立了拯济局,即现在的救捞局,由候补知县具体负责。
车硕学救助海难船
墙上的这幅图是1905年荣成海西头村村董(村长)车硕学因救助海难船只受到当局表彰的情景。当时福州一商船在该村北部海域触礁搁浅,车硕学等鼎力相助,把船员救起后,安顿好食宿,又组织人把船修好,船主返回后写信给殖民政府,因为当时英国强租威海卫,荣成也属于租界范围,当时的英属威海卫总督非常重视,特意在香港定做了一面檀香木制作的匾额,亲赴海西头村颁发给车硕学。
鲸鱼骨头
鲸鱼虽然有鱼字,其实它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类动物,它有许多和鱼类极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鲸鱼却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它们利用前端的鳍状肢来保持身体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鲸鱼背部的上端还有能保持身体垂直的鳍!鲸鱼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生活,气时,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及控制力向,动尾鳍的方式前进。,鲸鱼是利用头上的喷水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渔民甚至可以从喷水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这里是鲸鱼的肋骨、脊椎骨,这块就是须鲸的头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