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南岭山脉南坡,属亚热带南缘,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 丹霞山

过渡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

丹霞山年平均气温19.7℃,极端最低温-5.4℃,极端最高温40.9℃,最大月平均日较差18.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9.5℃。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有秋高于春的特点。

丹霞山年均日照总数1721小时,太阳辐射量107.2千卡/平方厘米,日均每日日照时数4.7小时,7-9月较多,2-4月较少。[1]

地形地貌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形以广东北部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形。[2]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构成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是形成于距今约7至9千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红色河湖相砂砾岩。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受地球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许多断层和节理,同时也使整个丹霞盆地变为剥蚀地区。在距今约23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本区迅速抬升。在漫长的岁月中,间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区的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将丹霞山区塑造成680座山石错落有致,形象万千。[3]

2资源情况编辑

遗迹资源

丹霞盆地西南缘还有著名的马坝人(尼尔德特人)头骨化石遗迹,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线索。同时在狮子岩的石峡文化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3]

动物资源

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0~65厘米。雄鸟上体栗

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4

流连(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