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气息体现了老街闹市的从容不迫
一部广州商业发展编年史上下九的历史,便是广州商业发展的一部编年史,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上下九的全部。
早在6世纪,这一带已成为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故得名“西来初地”。明清时期,随着接待外国使者和商贾的怀远驿(在今下九路南侧)的设置、大观河的开通,以及十三行成为广州对外贸易重要口岸,商贸日益兴旺。
据上下九商会副会长介绍,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的富商巨贾纷纷在西关择地兴建住宅,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苏杭杂货店、洋货店以及茶楼食肆的开设。至晚清时期,这里已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清末民初,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已有许多商人在此经商。民国26年(1937年),十八甫一带的商户毁于大火,西关的商业逐渐向上下九甫和第十甫转移。
在上下九商会看来,如今上下九路的专营店铺多如繁星,可东西的价格却平易近人,这种多年积淀的老街商市的从容不迫,是因为在西关生根扎户的买卖人家深谙薄利多销的天理,因此这里便逐日渐月地形成了一些专以经营日用廉价货品为特色的商铺。到上下九买东西,是可以挑肥拣瘦、望廉问奢、各取所需、随心所欲、量力而购的;你尽可以优哉游哉地堂皇选购高档奢昂的名牌珍品,也可以如鱼得水地钻入廉价店中疯狂大购物,无论何样品种,总会兑现一个满载而归的“丰收”喜悦。[3]
粤剧文化
30年代粤剧名伶的“夜宵饭堂” 西关的百式风味,有不少是由前之所谓“西关小姐”因食不厌精而制作出来的。她们往往家有万贯,闲居无事,故对饮食之道,颇有研究和贡献。另一方面,西关近乡土农家,物产丰富,不少风味小吃就地取材,自成一种乡土特色。再有,西关小贩云集,七十二行,五花八门,无所不有,不少小贩于街边摆卖,形成市井“俗味”。因此,西关的饮食风味,有土、有精、有俗,百味共存。
在数以百计的西关美食中,公认名牌的有20多种,其中10种还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如:荣华酒楼“荣华麻香酥”,南信甜品美食专家的“南信双皮奶”和“南信姜撞奶”,欧成记面食的“上汤鲜虾云吞”,伍湛记粥品的“伍湛记及第粥”,清平饭店的“姜汁奶挞”,莲香楼的“老婆饼”,银记的豉油牛肉肠、金钟阁的鸭润水饺。
据上下九商会副会长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在西关住着众多名闻省港澳的粤剧名伶,如郎筠玉、靓少佳等,他们经常在演出完以后到西关的几家著名小吃店去吃夜宵,不少大款大亨都如影随形地跟着来到西关的小吃店,这使得一时间不少西关的小吃店“声名鹊起”,成为高档食家,至今仍兴旺不衰。[3]
最值得怀旧的地方
今天所讲的上下九,全称是“上下九商业步行街”,1995年9月30日开通,顶着“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的光环隆重登场。它的特色,在于集商业、建筑、民俗、饮食、休闲于一体,呈现了广州市井而风情的一面。
骑楼是上下九的标志性建筑,连绵千米,是目前广州规模最大、保存得较好,并且仍维持着商业繁华功能的骑楼建筑群,始建于清代,既吸取了南欧建筑特色和中国北方满洲式装饰,又保留了西关传统建筑风格。[3]
美味充斥的老街
从长寿路地铁站出来,开始陷身汹涌的人群,空气里已是上下九的气息。向南直走,随着人流,再转左,是一片更为汹涌的人潮,一天的上下九之旅开始了。
如果恰逢吃饭时间,第十甫路这一段是最热闹的。
老字号永远顾客盈门,陶陶居、广州酒家,一盅两件,烧鹅腊味,暖色调的灯光映衬着这个老城的美食魅力;小吃店门前挤满人,如果你未尝见识过广州人吃起东西来有多么不管不顾,这里的街头是最好的T型台。牛杂店最有意思,通常店面都极小,两三平方米见大的地方,一大锅煮得正咕咕冒热气的牛杂萝卜前围满了食客,一碗碗牛杂萝卜被递出来,送到某对小情人的手中。如果可以从空中鸟瞰,便可以看到一朵盛开的蟹爪菊,花芯是牛杂店,在周围延展如花瓣的便是一个两个手持小碗吃得津津有味的食客,他们散落在牛杂店的四周,在香味中满足着对于上下九的期盼。[3]
幽深小巷的文化内涵
有一部分人不是冲着“商圈”而来,而是往上下九的老街小巷里钻去。那里,有着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其实,西关的文化更接近于普通的市民。这里窄窄的小巷和一幢幢古屋,虽各立门户但又紧密相连。
相对于熙熙攘攘的上下九路,这里是另一个世界。
湛露直街,清同治年间的状元梁耀枢曾住过的地方,传说丛桂路文人学者虽然多,但不及湛露巷梁耀枢的文采,故有“丛桂有坊含湛露”之句,此巷因而得名,著名画家赵少昂创办的岭南艺苑故址在这条安静的小街上显得有些孤单;光雅新街,原名“缸瓦栏”,清道光年间,在德兴桥头,曾有专营缸瓦业的市场,故称缸瓦栏。西来正街,达摩禅师传教的地方,听起来,总觉得还是没有“西来初地”好听。[3]
骑楼之下的民俗情愫
骑楼、雕塑、老字号,构成了上下九最西关的民俗情愫。
如果在下雨天,从第十甫一直走到上九路,可以雨不沾襟,这归功于骑楼。但在这太阳明晃晃的夏日午后,你站到步行街中间,抬起头,眯起眼,会看到视野里流光溢彩的满洲窗和精致的墙雕,那才是骑楼的真正魅力。
骑楼商铺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在马路边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长廊。骑楼的格局从大街上观望就一目了然,即楼上住人,楼下做商铺。那段跨出街面、横驾空中的骑楼,既为楼上住户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为楼下沿途逛街购物、出入商铺的行人遮雨挡阳。
但可惜的是,虽然空间上的距离这么近,但作为过客的我们,却无法进入到骑楼里,看看满洲窗里的世界。因此,上下九上的雕塑,来得更吸引游客。
越靠近荔湾广场一带,雕塑便多了起来,而且永远是游客镜头里的最爱,而这代表广州传统文化的雕塑亦能唤醒市民的传统广州情结。2002年由万兆泉创作的西关风情雕塑首次现身上下九,此后雕塑们便成了上下九上最当红的明星。孩子们是最喜欢的,虽然他们未必看得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雕塑群当成乐园,嬉戏玩耍。
重量级明星出场,那是卖飞机榄的小贩。他的出现犹如穿越时空。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的装扮一样,卖榄人为吸引顾客注意,把一只色彩缤纷的纸扎大公鸡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着唢呐摹拟公鸡的声音叫卖,
无须时光倒流,我们同样可以追忆那些与民俗相关的印记。[3]
民俗印记
街·坊
怀念上下九电影院里的《多瑙河之波》
◎讲述人:梁骏逸,广州西关人氏,国企员工
我在宝华路住了二十多年,小时候上学,便是在上下九的小吃店里吃早餐,一碟虾米拉肠,一碗鱼蓉粥,一元几角。下了课,就是几分钱一块的“咸酸”。
无论在哪个朝代,上下九都是广州商业的地标,广州酒家、莲香楼、趣香楼,买衣服有大型的服饰品商店十甫商场,还有大型的书店新华书店,大型的百货公司妇儿商店,更有一大堆的小吃店。但对于我来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下九的电影院。人们的娱乐生活没有这么丰富,去得最多的估计就是电影院了,你想象一下:整条上下九,不过区区一两公里,但居然有电影院四五家,我家附近就有美华、金声、平安、市三宫等等。那时候的电影院没有今天这么豪华,但是价格便宜,不过一毛两毛,生意兴隆。
我在那里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时代,《闪闪的红星》、《南海风云》、《决裂》、《甜蜜的事业》、《赤脚医生》、《阿里巴巴》……我对中国电影多少有些了解,全凭当时打下的这些基础。当时的外国片只有来自第三世界的,比如朝鲜、越南,因为与苏修冷战,所以苏联片也没得看,我记得最轰动的是看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上下九电影院的电影屏幕上居然出现了亲热镜头,那是多震撼人的事情![3]
街·道
上下九应打造成一个有品位、有怀旧风的休闲商圈
◎发言人:梁基永,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广州名片:你认为上下九在广州的地位如何?
梁基永:以我看来,在广州所有的步行街中,上下九的排名比较靠后,比起天河、北京路,只是比江南西要好一些。而且,悲观地讲,如果江南西的发展看好,上下九可能连江南西都比不上。
广州名片:为什么这么悲观呢?
梁基永:有几个问题:一、卖不了贵价的东西,满目所见,都是譬如六元一件睡衣的大特价大甩卖。我有朋友是一个知名运动品牌的区域经理,他告诉我,他们在上下九的店从来都只卖特价品;二、交通不方便,从地铁站走到上下九路,还有一段比较远的距离,而沿途所见的东西都乏善可陈,许多卖东西的店铺也不值得流连;三、当地居民的消费力有限。还有,比如骑楼,也徒具外观,十几年前在上九路一带的骑楼,每一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十分漂亮,但在统一整饰后,却失去了个性,变得雷同,一样的门面、一样的窗,那有什么意思呢?试想一下上海外滩,或者南京路,如果所有的窗口都一模一样,还有什么吸引力?
广州名片:那你认为上下九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于什么?
梁基永:上下九最大的吸引力,是来自于本地人与外地人的西关情结,以及美食的吸引,而美食其实还是要归纳入“西关情结”中。特别是对于本地人而言,它的综合魅力来源于美食。
广州名片:在你看来一个有较强吸引力的上下九应该是什么样的?
梁基永:其实现在流行怀旧,上下九应该打造成一个有品位、有怀旧风的休闲商圈。比如很多骑楼的二楼,可以做成咖啡馆、餐厅,或者特色的小店;一些老字号,应该充分发扬光大,比如纶章,一个超过了九十年的老字号,除了店面还有老字号的印记,店里卖的却是不相干的几十块钱一条的牛仔裤,无异于“捧着金饭碗乞食”。在以前,上下九是广州最繁荣的地方,专卖贵价东西,即使不能回复到以前,但最低限度也可以将上下九的商户进行分段,重新定位,比如第十甫一段可以继续走的平民化,荔湾广场以东则可以引进一些怀旧的、有品位的商户,特别是能展现西关风情的为最佳。同时要加强周围的相关配套,比如停车等问题。
原来以前叫:第九甫 翻开广州地图,老西关有许多地名以“甫”为名,原来大名鼎鼎的下九路,过去还称为“下九甫”,加上现存的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脚等,“甫”字可谓老西关地名的佼佼者。
⒈老西关地名有很多“甫”
什么是“甫”?原来“甫”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如下:一指土步的转音;二指商人的自卫组织;三指平坦而未耕种的地貌。现存在西关,市民的最熟悉的是“第十甫路”,它东与宝华路、南与恩宁路相接,西至文昌南路与下九路相接。
有第十甫,有没有其他数字的“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第十甫路相连接的下九路,原来即是下九甫。据说,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故名九甫,因位于上九甫与三坡地后段,故称之为下九甫,后改称为下九路。
有了下九路,上九路地名是否也和“甫”有关?据说,也跟清初清兵沿西城墙外追杀群众的故事有关,当清兵路过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此段在第九甫上段(即前段),故称为上九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