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秦都农业

家乡区县: 咸阳市秦都区

历史上秦都区一直是粮、棉产区。
1951年,基本结束了土地改革,原咸阳县委在群众基础较好的乡开展互助合作,帮助农民组织临时性的农忙换工互助组。至1953年,全县境内基本建起了临时、长年互助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7年以前,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在农村经济中始终占主体。1952年种植业与牧业、副业的结构比例为87.1∶9.9∶3。1965年,种植业比重进一步增大,与林、牧、副、渔业的结构比例为91.81∶0.03∶5.71∶2.02∶0.13。70年代后期,农村工业比重逐渐增大,到1978年,种植业、牧、林、副、渔五业的比例为70.21∶27.81∶0.74∶0.91∶0.03。
1985年,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一是过去的副业变为农民家庭工业。二是乡镇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第三产业。当年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工、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2.15∶25.98∶14.4;农业中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与渔业的比重为85.84∶0.61∶13.32∶0.02∶0.20。
1987年,农、工、第三产业的比重中,第三产业与工业有较大提高,其比重为36.42∶28.30∶35.28;农业中五业结构比重为86.14∶0.68∶12.45∶0.45∶0.28。到1990年工业及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总体结构比重为33.25∶36.55∶30.2,呈“三足鼎立”之势,农业的结构比例为86.54∶0.68∶11.46∶0.06∶1.26。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
1987年,播种面积比例为2∶1左右,总产值比例为8.5∶1,1987年为7.7∶1,1990年为4∶1,多种经营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4.4亿元,约占当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0%。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该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三大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200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08亿元,增长7.7%,肉、蛋、奶产量稳步增长,全区肉、蛋、水产品总产量14500吨。特别是蔬菜生产发展迅猛,2001年总产量达到40.8万吨,品种发展到95种,产值达2.4亿元,产量产值居全省之首,除满足咸阳、西安市区居民消费外,还远销西北五省。

niceACE(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