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棱大雅名人(三)彭遵泗(2)

家乡区县: 眉山市丹棱县

其一为《蜀碧》,收入《四库全书》,为早年彭遵泗入京时所作。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明末张献忠入川事。作者虽然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采用仇视农民起义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明朝末年四川社会状况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活动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而有“磐泉《蜀碧》海内传之”之说。下图是光绪年间印制的《蜀碧》。《蜀碧》后人又名为《七杀记》,缘于张献忠七杀碑名言:“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其二为《丹棱县志》12卷,为彭遵泗受丹棱县知县黄云之邀编修,于临死前年成书,未及刊印。后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新任知县李光泗从其子延庆处索得手稿,付印成书,为丹棱县现存最早的县志。
其三为《蜀故》一书,与《丹棱县志》同时编纂。其时彭遵泗辑录了四川古今百业的大量资料,写成后亦未及付印即殁,后由兄端淑、肇洙和子延庆整理成27卷,刻板刊印行世。该书卷帙浩繁,为研究四川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山川地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当于《通志》之一助也”(彭肇洙《蜀故序》)。

此外,彭遵泗比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蜀中烟说》和《丹溪遗编》。《丹溪遗编》,2卷,是彭遵泗的诗集。由于他的诗作多已散佚,所以他去世后,其兄端淑、肇洙和子延庆便将其仅存的数十首诗作整理录为《丹溪遗编》2卷。
彭遵泗所著的《蜀中烟说》,则是研究四川烟叶发展和清代前期商品经济的重要文献。该书记载,四川种烟以成都平原最为集中,新津、郫县、合江等地所产都很有名。蜀中种烟“大约终岁获利过稻田三倍,人争趋焉。”该书还记载说,当时四川已有相当成熟的烟叶加工技术。烟叶可分为“折叶(烟)”、“索叶(烟)”两大类;丝烟加工技术复杂而规范,出产名品“盖露”、“长行”、“姜黄”、“干丝”等,亦分为加施辅料和原烟两大类;“盖露”、“长行”的品质可与福建名品“闽烟”齐名。郫、崇一带的丝烟加工业最为集中,“城中外,阗尽作坊”。

 

紫苑384(2014-11-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