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貌】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无崇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盱眙县仇集镇境内无名山真高231米,为全市最高点;淮安区博里地面真高仅2.3米—3.3米,为全市最低点。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沐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土壤条件】
淮安市属黄淮和江淮冲积平原。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7~8之间。
【物产丰饶】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这是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过淮安涟水时留下的佳句。正如东坡先生所歌咏的那样,自古以来淮安就是淮上江南、鱼米之乡。
早在远古时代,淮安大地就是地势平衍,河湖密布,土壤肥沃,水草肥美,宜渔宜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大约距今六七千年前,淮安就已出现种植稻谷的原始农业。《禹贡》中有“淮夷璸珠暨鱼”的记载,陆羽《茶经》中也有山阳茶陂的描述。在黄河夺淮之前,“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是鱼米之乡淮安的生动写照。黄河夺淮后,淮安农村曾经凋弊衰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谚也被“淮贫”说取代。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革耕作制度,大力繁育和推广良种,改进作物栽培技术,改良土壤,提高施肥和植保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农业生产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袤的淮安大地再次成为鱼米之乡,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
淮安市农业的主要种植品种有稻、麦、玉米、豆类、油菜、花生、薯类、芝麻、棉花、麻类等其他经济作物百余种和数十种蔬菜品种。在粮食作物中,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以稻谷为第一,麦类次之。
1992年,淮安市开始开发生产绿色稻米。以14个万亩以上稻田养殖乡镇为核心,沿洪泽湖、白马湖周边地区建成8万公顷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又在全市建成3万公顷绿色稻米生产基地,还创建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区1000公顷。2003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60%以上,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产量达60多万吨,在省内乃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江苏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区。全市拥有年加工生产能力达3万吨以上的稻米龙头企业10多家,合计加工销售优质稻米50多万吨,其中绿色、无公害、有机稻米占60%左右;先后形成“金栗”、“金叶”、“岔河”、“凌优”等绿色稻米知名品牌9个,“淮上珠”牌有机米品牌1个,“金宝玉”等无公害稻米品牌10多个。
经过十多年的绿色革命,蔬菜已跃居淮安市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蔬菜瓜类面积134.06万亩,产量3110654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使水产业成为淮安农业的又一个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内陆水产养殖面积达56976公顷,淡水水产品总产量达252820万吨。
淮安的畜牧业自古有名。清光绪《清河县志》载:境内“六畜富扰,尤多羊马,或数千百蹄色别为群,或纵牧河岸望若云锦”。盱眙以盛产优良水牛而著名。两淮和涟水的驴饲养量民国时居全省之首。20世纪七八十年代繁育成功的“新淮猪”遍及全国,种猪还销往国外。九十年代以来,淮安的畜牧业迅猛发展,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成为江苏省草鸡、四季鹅重点产区和最大的肉鸽、野鸭特禽生产基地。全市初步形成淮阴区的肉鸽,清浦区的肉鸡、蛋鸡,洪泽县的四季鹅,盱眙县的绿头野鸭,涟水县的苏北草鸡,金湖县的蛋鸭等六大县域特色产业。淮阴、涟水、淮安为全国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区),其中淮阴、涟水也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区),盱眙是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和秸杆养牛示范县。
现在的淮安不仅以鱼米水乡著称,而且以生态淮安闻名全国。2010年,全市粮油、蔬菜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23万公顷。通过省级以上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2.52万公顷,获得无公害蔬菜认证产品70个,有机食品蔬菜1个。全市无公害林牧渔产地认定78个,其中茶果类9个、家禽类37个、水产类32个,通过认定的茶果面积2.67万公顷、家禽1431.8万只、家畜117.4万头、水产1.31万公顷。洪泽县、金湖县的畜禽和水产,淮安区的畜禽均通过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
【土地资源】
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陆地总面积892万公顷。全市土地资源类型比较丰富,除了缺少园地中的橡胶园、牧草地中的人工草地、水域中的冰川和永久积雪,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分布。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类,面积较大。2010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399747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69.3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69.54万亩。此外,全市还有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他河湖滩地近7万公顷。水域面积31.26万公顷。
全市耕地分为水田、早地、望天田、水浇地和菜地等5类,其中水田比重最大,占三分之二。耕地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语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类。土壤质量较差,有机质含量低,一般不足0.2%,PH值7~8之间。由于灌溉条件优良,风调雨顺之年,全市大部分耕地仍可高产稳产。
水域遍布全市各地,除清河区外,各县区水域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均超过19%,洪泽县高达58%。全市水域分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苇地、滩涂和沟渠。
林地主要分布在盱眙县丘陵地区,牧草地也几乎全部在盱眙县境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