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行
(1916 —1947)原名赵廷平,又名原芜、丁克,陕西户县石井镇石井村人。九岁入正化小学读书,1935年考入西安民立中学。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受到师生敬重。1936年春,西安学生界召开追悼“一二·九”北平死难学生梅世均大会,并举行游行示威,其不怕军警威胁,参加游行行列。同年秋,绥远战争爆发,全国抗日浪潮再起,西安大、中学校组织学生救国联合会,其积极参加,并在民立中学开展学联工作。12月参与组织民立中学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周年活动,在国民党军警的枪声中,冲出校门参加大游行。后又组织同学参加“西安事变”前夕的临潼请愿活动。“西安事变”期间,参与创办文艺刊物《沙河》,拥护张、杨“八大主张”,宣传抗日救国,成为民立中学抗日救亡活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7年4月7日,被推选为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代表。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民立中学支部书记兼民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宣传部长等职务。其间秘密发展中共党组织,领导同学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教育,曾邀请共产党人胡乔木到民立中学作报告。1936年入西安高级中学,担任中共西高支部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轰炸西安,西安高中迁至洋县,又担任中共洋县联中工委书记,洋县学委书记。其间因工作失密,国民党当局欲将其逮捕,幸而事前得知,和同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从此化名康行(此前称赵廷平)。
1939年7月,入中共陕西省委干部训练班学习,8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中共关中地委宣传科长、新宁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1946~1947年,任中共户县工委书记,曾两度回县做地下工作。化名刘大,以长工身份在南山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一度住在九华山的庙里,帮助庙主磨面、挑水,在皂峪河建立中共党支部。并通过各种渠道,利用矛盾,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
1947年冬,康行回陕甘宁边区,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工作。时值胡宗南进犯延安,即与同志转移艾蒿、梁山一带的甘草坪,途中与国民党军五十三旅遭遇,除当场牺牲数人外,大部分被俘。康行身着新军装,口袋里装有《土地法大纲》暴露身份。虽遭敌残酷刑讯,其宁死不屈,保全了被捕同志。1947年11月26日深夜,康行被活埋在旬邑县烽火台,时年31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