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
唐代贤相,秉性贞刚
陆贽是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政论家、民本主义思想家。贞元七年(791),陆贽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
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对百姓的悲惨生活深为同情。
陆贽是唐代贤相,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和后代称赞。权德舆比之为汉代的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有著述多种,流传至今的有《陆宣公集》。
荻扁王氏
批蓑带斗,遁世无闷
荻扁,相城一古地名,地处阳澄湖西岸,今苏州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因有荻溪、荻川两条水路交汇,所以也称荻溪,荻川。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王皋护送宋高宗南渡明州(宁波),驻跸平江府,到达长洲县益地乡荻扁,见此地水陆交通发达,土地肥沃,环境优美,是少有的风水宝地,于是将家室安置在了荻扁,随后又继续护送高宗随行。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迁都临安,苟安东南一隅,王皋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慨然长叹“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于是弃官归隐荻扁,与过去的同僚、属下、朋友一概断绝交往,批蓑带斗,往来于吴山越水之间,与乡村樵夫渔父相交往,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隐居的高官。高宗念其立过大功,多次召令他重新回朝做官,他均以病推辞。范成大盛赞其曰:“遁世而无闷,有功而不伐”。
王皋故居“阁老基”,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多为褐红色武康石,石梁上镌刻有铭文,西面书:"太原王氏近溪策立",东面曰"末岁建凤凰桥",为宋元时期遗物,相传为王皋归隐时建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皋死后,“葬苏之益地乡十七都东”,据《吴中文物》记载,王皋墓即“南渡太尉公墓”,1960年被吴县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现相城境内三座古墓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文革期间,墓丘被平整,后成为公社打谷场,但墓穴尚存。七十年代建化工厂,现为农民公园。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吴中四杰,诗才横溢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又称北郭四子。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文学成就最高。高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有《四杰集》传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