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俗称“开年”,古意为“岁始”。所谓“开年寒尽,正月游春”。或许初一子时与除夕相连,难免仍沾旧岁余绪,因此,作为完整的新岁开始,大年初二得获此称。
初二最重要的仪式莫过于祭祀先祖,人们以公鸡、腊鸭、烧肉等供奉先祖以示开年。以前,乡中族内也举行饮酒礼,人们更舞狮庆贺新岁降临。
此日,人们正式出门拜年。以前拜访亲友,逢长辈必叩头,遇平辈可作揖,见晚辈派红包。拜年礼品大多寓意吉祥而不重贵稀,不外是煎堆、油角、桔子、连根带须的生菜等,以暗含“吉祥”、“生菜”等意。
不过,更多的善男信女早已在初一入庙拜神,祈求一年顺景。清末龙山鳌峰光华庙,“自初一到初十,男女祈祷无虚日,跪拜者填塞庙外”。其他地方,也大略相似。
大年初二另一个重要风俗就是“回娘家”,顺德人称“返外家”。此一“外”字意味深长。因初一日为家人团聚日子,外嫁女子已成夫家人,已为“外人”,因此,有些地方称出嫁女子回娘家为“作客”正是此意。
作为儿媳妇,大年初一自然要辅助夫家长辈一起祭祀祈福,应对礼节,收拾细屑,照顾老少,更要锤炼和体现女主内的身份与作用,若断然抽身离家,诸多琐事,落实无人,于理难合,且易生误解,而大年初二,一切停当,人神俱安,自然能与夫君一道安心归宁。不过,按照古礼,“妇入三月,然后祭行”,也即“新娘嫁过来三个月后,方可在祭礼时充当助手”,这在古代,颇为讲究。
昔日外嫁女回娘家吃饭大多只能在中午用餐,俗称“食日昼”,晚上也得返回家中,参与各种祭祀和共进开年饭。毕竟,自己已是夫家女子,逗留过长,夫家难免诸多猜疑,但现在此俗已消殆几至无踪。
以前女子回娘家,必带松糕、煎堆、油角、饼干、糖果,而“松糕”因厚高松软而能“深表厚意”。因松糕蒸制时间长且需悉心打理,尤其蒸得松软绵甜更为不易,因此,女子多精心制作,捧出厚绵松透的松糕以表孝心,也显手艺,毕竟,在昔日,出嫁女厨房手艺是获得夫家认可的要义,松糕都蒸得如此可口美观,其他小菜,自然不在话下,而夫家让儿媳妇专心蒸糕,也显示她获得的认可程度,诸多微妙信息,仅从松糕身上,让父母一睹自明。此外,父母已入暮年,松糕甜软,更适他们进食,这,或许是另一实在深意所在。不过,出嫁女所带礼物须以双数为吉,派送给亲戚朋友,邻里街坊,以系情谊,如今,更是丰俭由人。
女儿回夫家,母亲多顺手给女儿带上煎堆、油角、生葱、慈菇等,以含生气勃发,子孙连绵,可谓意味深长。
晚上,儿媳妇们都纷纷返回。家中长辈隆重其事地打开米瓮,取出大年三十的“迮米瓮”的款款珍藏,用于开年饭。此时,又是一番隆重祭祀后,开年饭才拉开帷幕。昔日开年饭菜式颇为讲究,如烧肉、猪脷、生菜、蒜头、青葱、韭菜、芹菜、发财、蚝豉等,取“红皮赤壮”、“一本万利”、“生财有道”、“精打细算”、“聪明上进”、“天长地久”、“勤奋上进”“发财好市”等寓意,可谓一举多得,乐在其中,人们按长幼次序,举箸进食,倒也乐其融融。不过,也有不少乡村围炉大打边炉,以作开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