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峰山公园大牌坊前,一群平均年龄近50岁的老年人排列成整齐的方阵,娴熟地挥舞着手中的彩旗和形状各异的渔灯。没错,他们表演的,正是顺德传统特色民俗表演渔灯舞。
38人的全力演出
渔灯舞演出从早上9:30分持续到下午16:30分。杏坛南朗渔灯舞队派出了约38名中老成员参加。队员中,有四名平均年龄在60岁的老人用大鱼灯遮住身体学着鱼儿摇头摆尾。
他们自然传神的演出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喝彩声。“真令人惊讶,从来没见过老年人能像他们那样卖力地表演,更何况大部分渔灯表演者都是老年妇女!”来自禅城区的罗女士如此说道。而罗女士的儿子对表演的喜爱显然比母亲还高涨,他凑上前去摸大鲤鱼,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鲤鱼好漂亮,我想跟它合影。”
面对市民们的肯定,杏坛文化站站长陈文庄感慨道:“只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文化站的成员就很满足了。”站在一旁拿着小鱼灯等待上场表演的琴阿姨也说道,虽然天气炎热,但他们也会尽全力做到最好,“就当为市民做贡献,无论如何要把这渔灯舞跳好。”
鱼米之乡的舞蹈
面对眼前多姿多彩的的渔灯舞,有些市民提出疑惑:这样的渔灯舞是怎样来的呢?陈文庄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顺德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渔灯舞正是因此产生。逢年过节,顺德本地人就喜欢挥舞着各式各样的渔灯来跳舞,以此祝愿来年风调雨顺。”
据了解,顺德的渔灯款式众多,有鲤鱼(又分火鲤、金鲤、银鲤)、金鱼、鲫鱼和鲮鱼,还有虾公、螃蟹、青蛙。总之,当地人把群众们熟悉的各种鱼群扎成一个个类似鱼样的灯笼,再用实心竹竿撑着那些渔灯,汇成鱼的队伍,徜徉在表演场合中。
“年轻”表演队伍
为了此次表演,杏坛南朗渔灯舞队的成员们准备了半个月。他们每个晚上都必须训练两个小时,打鼓手陈大爷把手掌都练得起水泡了。虽说顺德渔灯舞历史悠久,但由于队伍成员青黄不接,导致这舞蹈长期被搁置。“去年3月份我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再次组建一批渔灯舞队员,于是这些喜爱渔灯舞的老人家便主动报名并组建文化小组。”渔灯舞队的总负责人吴玉超介绍道。
虽说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但他们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了起来。现在,他们已经能时常在杏坛、龙江、佛山、西樵、南海等地表演,近期内这支渔灯队伍将有计划走出佛山到广州巡演。陈文庄说:“现在我们把表演技能练得精湛,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得到去广州表演的资格。当然,面对这支队伍多为老年人的现状,我们渴望有年轻的血液加入。目前我们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就是一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女生,如果有更多年轻人参与我们这个团队,就更有利于传承了。”
另外,陈文庄还向记者透露,鱼灯舞的道具在舞蹈表演中同样重要。这些大小不同色彩斑斓的鱼灯是以竹料为骨架,就地取材,既经济,又方便;以绸缎、薄纱代替色纸,因此经久耐用。为了将道具制作得更精美,陈文庄还亲自去佛山定做,“因为佛山的绣工十分有名,虽然定做费用很贵,但也值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