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我国古代的名楼之一,它位于武昌西边的黄鹤矶头。背依蛇山,前瞰大江,飞檐彩柱,辉煌壮丽。这里是古代的游览胜地,无数的文人大士、大臣官僚,都爱登上黄鹤楼,欣赏大江两岸的景色,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楹联,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黄鹤楼所题的古诗中,以崔颢的诗最为人称道。有关李白为此而“搁笔”的传说,值得考究。李白在崔颢题诗前已两登斯楼,均有诗作。崔颢题诗后,李白并非很快见到。李白对崔诗景仰之至,《登金陵凤凰台》似欲超越,与崔诗互有短长;《鹦鹉洲》则明显学舌,故难以流传。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题的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墓。从凤凰台上远望,三山隐没于烟雾之中,似有似无。位于江心的白鹭洲把水分开来。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望不见长安使人心中无限忧愁。
李白的这首诗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凤凰”终于赶走了“黄鹤”;在诗坛上两“鸟”比翼齐飞,嘤嘤相鸣,留下一段佳话。 704-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二年(723)进士。天宝中,官司勋员外郎。《唐才子传》卷一说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长干行》等小诗清新婉丽,类六朝民歌。《全唐诗》存诗一卷。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 (223),以楼址在黄鹤矶得名。然而费文袆(音衣)登仙驾鹤于此之说既见于《图经》,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之说又见于《齐谐志》,可见黄鹤楼因仙人乘黄鹤而得名,早以成为民间传说。崔颢于仕途失意之时来登此楼,其感受与传说拍合,触动灵感、发此浩歌。前半篇就传说生发:昔人与黄鹤俱去,空余此楼,徒有黄鹤之名而已!吊古伤今,感慨淋漓。又就“黄鹤去”腾空飞跃,突进一层:黄鹤飞去时白云悠悠,黄鹤一去不返,白云依旧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诗一气贯注,盘旋转折。虽紧扣诗题,借鹤去楼空、白云飘忽写今昔变化,而诗人独立楼头的身影和百感茫茫的心态,亦依稀或见。后半篇写眼前景及由此引发的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烟波浩渺,暮霭迷蒙,久游思归,乡关何处?望汉阳树,望鹦鹉洲,望江上,望乡关,四顾苍茫,飘泊无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结。四句诗激情喷溢,顺流直下,与前半篇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