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制沿革编辑
林甸景色(26张)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0 月,于安达厅北境东集镇设置东集镇稽垦局,办理放荒招佃和督垦事宜。
1914年11月1日,将东集镇稽垦局改设林甸设治局,隶属龙江道。
1917年7月13日,黑龙江省长令,将林甸设治局改为三等县正式改为林甸县。
1923年后,与依安、泰康、安达等邻县进行过区划调整。
1929年2月,撤销道的建制,改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
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
1947年2月至9月,曾隶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第三专区管辖。
1949年5月,黑嫩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1954年 8月,划归新设之嫩江专区管辖。
1956年将西南部的第八区划归杜尔伯特旗。
北国温泉(8张)
1960年5月至19 61年10月,嫩江专区曾一度撤销时,改由齐齐哈尔市领导。
1985年1月,正式撤销嫩江专区,复归齐齐哈尔市领导。
1992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划归大庆市领导。[2]
2行政区划编辑
2013年,林甸县共设辖4个镇、5个乡:林甸镇、红旗镇、花园镇、四季青镇、东兴乡、宏伟乡、三合乡、四合乡、黎明乡。[2] [2]
3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
shadow
© 2014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林甸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林甸县地处哈大齐走廊中心地带,南邻油城大庆,北接鹤城齐齐哈尔,距省会哈尔滨230公里。毗邻大庆萨尔图机场。[3]
地貌
林甸县地域平坦开阔,海拔高度为153米—155米之间,地表径流条件较差,地下水位在2.0米—2.8米之间,平均海拔480米左右。[3]
气候
林甸县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4℃。年平均无霜期129天左右。[4]
4人口民族编辑
2013年,林甸县总人口2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3.5%。居住着汉、蒙、回、满等12个民族。[3]
5自然资源编辑
土地资源
林甸县幅员面积35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万亩,草原面积65万亩,林地面积73万亩。[2] [5]
矿产资源
林甸县有硅、锶、镍、锂、锌、硒、碘、锰、铁、铜、硼等20多种微量元素。[5]
生物资源
林甸县药材有龙胆草、柴胡、防风、黄芪等。[2] [5]
林甸县鱼类有鲫鱼、鲇鱼、草鱼等。[5]
林甸县粮食类有玉米、大豆、水稻等。[5]
林甸县农作物有马铃薯、葵花等。[5]
6交通编辑
林甸县的015国使林甸县成为哈、大、齐经济带中一颗新星。绥满、林肇、明海、林依四条省级公路贯通全境,县内四乡四镇全部通黑色柏油路面,形成了公路网。[6]
7经济概况编辑
综合
2012年,林甸县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年均递增12.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亿元、6864万元和952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5元。实现财政收入5281万元,年均递增10.1%。实现工商税收2892万元,年均递增17.9%。[7]
2012年,林甸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1:51:18。种植业生产连续丰收,粮食产能持续攀升,总产达31.5亿斤。实现畜牧产值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以润琦、旭日、五星棚室基地为引领,新建棚室10743栋,总量达到27833栋,年产果菜18.6万吨。温泉旅游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以北国温泉、鹤鸣湖、飞泷四季温泉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游项目初具规模,为地热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亿元,比预算增长21.9%。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比上年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8]
第一产业
2012年,林甸县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达到27.5亿斤,三年连续获得全国产粮先进县称号。[7]
2012年,林甸县粮食种植面积111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0万公顷,减少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98万公顷,增加1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203万公顷,增加9万公顷。每年粮食产量58957万吨,比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产3.2%。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增产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产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产3.5%。其中,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产量20429万吨,增产1.6%;小麦产量12058万吨,增产2.7%;玉米产量20812万吨,增产8.0%。全年棉花产量684万吨,比上年增产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产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产7.8%。烤烟产量320万吨,增产11.5%。茶叶产量180万吨,增产11.2%。全年肉类总产量8384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猪肉产量5335万吨,增长5.6%;牛肉产量662万吨,增长2.3%;羊肉产量401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1823万吨,增长6.7%。年末生猪存栏47492万头,增长1.6%;生猪出栏69628万头,增长5.2%。禽蛋产量2861万吨,增长1.8%。牛奶产量3744万吨,增长2.3%。全年水产品产量5906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305万吨,增长7.0%;捕捞水产品产量1601万吨,增长1.3%。每年木材产量8088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7%。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2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35万公顷。[9]
第二产业
2012年,林甸县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建设四个功能园区,开发五大领域。推进重点工业项目15个,总投资3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6.4亿元,拉动GDP增长12.6个百分点。[7]
2012年,林甸县工业增加值199860亿元,比上年增长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4%;集体企业增长7.1%,股份制企业增长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私营企业增长14.6%。轻工业增长10.1%,重工业增长9.9%。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6%,纺织业增长12.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8.9%,汽车制造业增长8.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9.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3.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9.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6.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5578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163亿元,下降5.1%;集体企业819亿元,增长7.5%,股份制企业32867亿元,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688亿元,下降4.1%;私营企业18172亿元,增长20.0%。每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5459亿元,比上年增长9.3%。中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818亿元,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36亿元,增长21.9%。[9]
第三产业
2012年,林甸县产投资37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64835亿元,增长20.6%;农户投资9841亿元,增长8.3%。东部地区投资151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中部地区投资87909亿元,增长24.1%;西部地区投资88749亿元,增长23.1%;东北地区投资41243亿元,增长26.3%。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2%;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长20.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1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住宅投资49374亿元,增长11.4%;办公楼投资3367亿元,增长31.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312亿元,增长25.4%。每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1万套,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601万套。[9]
8地方荣誉编辑
2012年,林甸县被评为“中国温泉之乡”称号。[3]
2012年,林甸县被评为“世界温泉养生基地”称号。[3]
2012年,林甸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10]
2012年,林甸县获得“全国产粮先进县”称号。[11]
9著名人物编辑
林甸县著名的人有王凤荣、杜景仁、李长海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