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美丽的牛郎织女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悲剧之一,至今还没有确定流传的源地。七夕在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哪里是牛郎织女七夕文化的起源地呢?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过七夕节在郧西民间成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人们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正东方有一颗星星特别耀眼明亮,这就是织女星。
据专家研究,古代的七月是妇女织布的月份,故将这颗星定为织女星。古时八月,国家要挑选祭祀用的牛,所以把这个月最亮的星星叫牵牛星。星象图上,浩瀚的银河系由北至南,东边是牛郎星,西边是织女星,中间隔着银河,两两相望着不停地闪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流向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发源于陕西,全长69公里,流经郧西62.7公里。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对称。而天河边的石公公、石婆婆、悬鼓观、天池庵等景点却都与星象图相反,说明了郧西人对冲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有独特的七夕民俗。在郧西,人们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代代相传。老人时时告诫后辈:男儿要像牛郎一样勤劳、质朴、善良、挚着,女儿要像织女一样智慧、忠贞、节俭、孝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过乞巧节。那天,妇女们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以在竞赛中提高技艺。
夜幕降临,人们来到河边燃放河灯顺河漂流的盏盏河灯,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承载着人们对家庭、亲人的祈福,同时,也是在为牛郎指路以尽快与织女相会。“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的民谣,在郧西县境内广为流传。
“七”在郧西也是个特别数字。婚俗中,“七成八不成”之说,男方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宴请男方客人,上七个菜,预示女方同意;上八个菜,则表示不同意这桩婚事。酒席上,人们划拳饮酒,通常用“七个巧”代表七”。红白喜事,也与七有关。喜事要请七天假;丧事有七期,每期有七天。郧西的民间小调和丧事孝歌里,也都含有大量的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地名、景物、传说……郧西多景点与牛郎织女故事吻合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郧西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
很久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专家认为,牛郎织女确有其原型,后演变成了神话故事。《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记载:“天河口,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中国人爱情的圣地。”
据传说,观音镇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就是牛郎织女深情眷恋的地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