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爽的秋风吹散了夏日的燥热,使人倍感惬意,然而对患有严重哮喘的她而言,明显感觉到上气不接下气,三十几岁的人,面色发青,看上去与实际年龄相差较大。作为内乡交通运输系统企业的一名班子成员,她时刻做到了以公司为家,乐于吃苦,勇于奉献,为二运公司的逐步发展壮大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她就是内乡县第二运输公司副经理张香华。
患难之中见真情。2006年,二运公司因发展需要,开始着手将原位于县城北关的公司原址搬迁至县城五里堡广场西边的一处开阔地方。在原址出让、新址尚未建成的三年多时间内,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由二运公司人员共同出资,新成立了宏运物流公司,两个公司一班人马同时运转,先后在五里堡广场附近两次租赁民房办公,期间的辛酸与无奈,让二运人痛彻地感受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不在竞争中获胜,就只能被市场淘汰出局。货运市场的竞争尤为残酷,博弈尤为激烈,因公司没有固定货源,加之货运车辆的逐利性,吸收发展的货运车辆流动性很大,在充满风浪的市场中,公司所挣得的每一分钱都是通过打拼获得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因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成品油税费改革政策推出,货运市场形势一度残淡,加之没有自己的办公停车场地,公司拥有的近200余台货运车辆纷纷过户转走,最多时每天转走10余台,这个靠服务收取微薄费用的企业一度货运车辆锐减至不足80台700个吨位。“那个时期,可以说公司处于关门的边缘,车主都说我们是皮包公司,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没有自己场地的货运公司打交道”。提及当年,张香华仍心有余悸。单位入不敷出,公司财务拿不出一分一厘。危机时刻,张香华积极响应公司领导班子号召,主动将自己家中仅有的万余元钱无偿借给公司支撑正常运转。那段时间,单位暂时的不景气影响了部分职工的士气,公司经理李相甫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外出联系车辆入户和为车辆寻找大宗货源上,作为一名业务副经理,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方面托亲戚靠朋友,磨破嘴皮为公司吸收车辆;另一方面坚持无论协调任务再重,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按时到公司上班,为的是凝聚职工的心,让单位汇聚人气,像寻常百姓家庭那样,让职工保持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风雨之后见彩虹。2010年6月,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新址正式启用,二运人终于迁入了梦寐以求的物流办公大楼,眼看着崭新的大楼,聆听着县领导和局领导的祝愿,展望着公司发展的前景,一股暖流涌上职工的心头,张香华更加坚定了在公司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和二运人并肩作战,勇攀事业高峰,去摘取人生道路上那朵最美丽的花朵,去创造无愧今生的辉煌业绩。
在事业与家庭的两难选择中,她毅然选择了前者,无怨无悔,长期坚持。工作大胆负责,富有开拓精神的她,无论干什么工作,无论处于什么岗位,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不干则已,干必干出成效。走上公司领导岗位后,她更是拿出拼命三郎的工作劲头,全力配合班子开展工作。由于高强度连续工作,多年未犯的哮喘病近年来时有所犯,而且频率越来越高,病情越来越重,有时连说话都十分吃力,医生多次建议其休息。然而,她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总是说,“能和领导和同事们在一块儿工作那是最好的治疗。”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张香华对老家有着特别的情结,作为女儿的她,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永远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母亲。年迈的母亲操劳一生,体弱多病,每逢周末,远在农村老家的母亲总是以渴求的口吻打电话,能否请个假,那怕只回来一趟让母亲看一眼。但她因为工作,总是这一周推下一周,本身一个小时的路程连续几个月实现不了。“我也是做母亲的人了,知道母亲生养我们兄妹四人不容易,我能理解她思念女儿的心”,每每此时,电话这头的她总是安慰母亲,“等过几天,我一定抽空回家陪陪您”。采访至此,张香华张望着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之中。有一次,母亲患重病在南阳治疗,几天后,她才抽空前去探望,兄弟埋怨说,“母亲都病成这样了,你怎么才来”,她匆匆走进病房,抚摸着母亲的脸庞,泪水断了线似的哗哗地流淌。站在母亲的病床前,手机连续响起,母亲说:“你有工作,忙就回去吧,处理完了单位的事情再说,我能理解”,匆匆看望母亲一眼后,在母亲久久注目下,离开了病房,再一次地投身到她为之热爱的事业中。
没有铮铮誓言,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阳光般洒脱的她正如经风沐雨的玫瑰,风雨之后更显清新、自然、美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