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回说...
(二)接水
接水的“二班弟子”是在“头班弟子”出发后的第四天凌晨出发。记忆中的带队人是村里的另一位长者马玉亭, 他带着一班“马角”(不能带完,留一位守坛)及“仙乐”队,仍走“头班弟子”的路线,吹吹打打前行,要赶在“头班弟子”下山时迎接。一般情况下也是三天赶到远门口,先住下来,第二天一早,再前行约30华里,往接官亭迎接。看到“头班弟子”下山,就要“仙乐”合奏,“马角”起舞,并点起香案,虔诚恭迎; 接到后稍微休息,交流情况,两班“弟子”合为一体,在“仙乐”及“马角”的护送下,接“圣水”至远门口。在远门口,可以休息一晚,也可以再休息一天,根据体力及天气情况,安排回家的行程。在回家的路上,有“仙乐”及“马角”相伴,过村“马角”必要跳神,遇庙带队人必要上香,是缓悠悠向前行进,来时一天的路程,回时要走两天或三天。沿路围观的群众也是簇簇拥拥,非常热闹,或供水,或供饭,络绎不绝; 沿途群众也都祈盼“取雨”成功,解除旱象,也有人馈赠财物; 途中的庙宇,也都提供住宿。回程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第十四日回到县城西关九龙殿,九龙殿是供奉九河龙君的神庙,也是往太白山各路“取雨”队伍的驿站,归来后先住下休息。“接水”就此告一段落。
(三)迎水
“迎水”都在“接水”到达县城后的第二天进行。这天,全村男同胞除老弱
和年幼儿童外,全都参加这项活动, 组成浩浩荡荡的锣鼓仪仗队伍,前往县城西关九龙殿迎接“取水”队伍归来。“迎水”锣鼓仪仗队伍的组成为: 第一梯队为一套“銮驾”,内容有混元伞、杏黄旗、盘龙棍、金瓜、钺斧、朝天凳、仙人掌、剑指诀、矛三诀等,共24组48件,在旧时被认为是神仙出行的仪仗, 非常讲究; “銮驾”后随一队锣鼓。第二梯队为“社”旗仪仗。旧时大良村分东(登山)、南、西(三官)、北(兴乐)、中、马家巷(北神)6社,社社都有多面具有自己特定图案的五彩大旗,计20~30面,由青少年持举,组成仪仗队; 队后也跟随一组锣鼓。第三梯队为“钱粮”仪仗,即是20~30根竹杆分别挑起的一束束用空心凿子凿成的钱孔状纸束。竹杆稍低,分别由少年儿童持举,队后也随一组锣鼓。第四梯队为“高招”,仍是20~30根竹杆分别挑起的一串串彩纸、彩布、明镜作成的一长串“斗”状装饰物。竹杆稍高,持举费力,由力量强壮的青年持举,队后也随一组锣鼓。第五梯队为抬着行进的三组彩色亭子,各组亭子前均有一对大红灯笼和一对香筒引路,三个亭子里分别安放三位太白牌位; 亭子后跟随四人肩抬的一架高炉,架上的炉为一只大铁锅,锅内放置正在燃烧的半锅木炭, 炭下为正在烧烤的十数只铁铧。整个队伍行进在路上,前有“銮驾”先导,中间“社”旗、“钱粮”、“高招”迎风飘摆,后边彩亭、高炉金光耀眼,排列长达近1000米,颇是壮观。
迎水队伍从村子的出发时间仍旧是“三更造饭,五更出发”, 出北城门,经由草庙、父慈村、南焦羊、南索村、小屯、小丰村, 穿过县城,到达西关九龙殿前,恭迎“取水”队伍回村。到达九龙殿的时间一般就是早饭后,在九龙殿里要举行礼敬神明、礼敬“圣水”的简单仪式。尔后, 在“仙乐”的鼓乐声中及“马角”的巫舞之中,迎水队伍起步回程。回程的仪仗安排是仪仗队伍前导,“取水”队伍在后。起步时,背水背笼的长者从九龙殿神堂出发,先是“发水”,即双手拄着树棍,头戴柳枝圈,背背水背笼,赤着双足,衣衫褴褛,颤颤巍巍,哆哆嗦嗦,踏着“仙乐”鼓调,在押水“马角”崇山大王或开山大王的押解下,走一步,晃三晃,摇摇摆摆,缓缓前行。其它“马角”这时或在九龙殿前,或在“迎水”队伍的左、右,也处于癫狂状态,或持械狂舞,或“抓红铧”展演巫术,时而奔前,时而奔后; “迎水”队伍中手持“三眼铳”的人员这时也鸣炮助兴。从九龙殿“发水”的过程持续时间很长,走出九龙殿就足足有小半个时辰; 从九龙殿走进县城西门百多米的路程还得一个多时辰; 走近中楼就到了大半上午。这时县城四关四街及周围村庄的群众都来观看大良村“伐马角”取雨,人群早把街道拥堵的水泄不通,俗语中的“庄稼汉要得乐,取雨‘伐马角’”, 说得就是这时的热闹景象。“伐马角”既能“取”来山雨,解除旱象,消除庄稼人的心愁,又能逗乐,当然让庄稼汉开心。从县城西街到东街,队伍不绕中楼迅速前进,而是穿越中楼楼洞; 楼洞下空间狭窄,人群拥挤更厉害。当仪仗队伍被阻隔,实在不能前行时,“马角”就来开路; 他们舞剑的舞剑,轮刀的轮刀,由于处在癫狂状态,步伐、劈刺都没有准性,尽管个个“马角”身后都有一位正常人“拢梢”(控制其别做出出格事情),长剑大刀还是不停地在拥堵的人群近前劈刺,险象环生,逼迫拥堵的人群让路。在中楼前后,仪仗队伍,尤其背水背笼的长者行进若被阻碍,就近的“马角”会“呼”的一声从高炉的炭火中两手抓出两只“红铧”, 把铧尖插在嘴里,用牙咬住,口里“咝咝”冒着热气,铧身吊在胸前; 尔后,双手又“呼”的从高炉的炭火里抓出四只红铧,两手各提两只,在人群前癫狂轮动,逼迫人群让路; 若一时不慎,“红铧”掉在地上,地上若有柴草,还会引燃明火。“迎水”队伍走上东街,“发水”的过程才算结束,步子有所加快; 出了县城东门,时间已过中午。
“迎水”队伍穿行县城东西大街时,县衙的衙门前和一些商铺的店门前,也都摆放有香案,焚香燃烛,礼敬神明; 一些小孩还跪在香案旁,双手举香,与大良村的村民一起,祈祷苍天下雨,解除旱象。“马角”遇香案均要“跳跃”三参,在香案前行礼。一些香案旁边还摆放有汤水,供取雨“迎水”的人们解渴; 有些商铺还捐赠财物,资助大良村“取雨”。
出县城回村,仍走原路。逢村逢庙,仍要“仙乐”再起,“马角”舞之蹈之;南焦羊村的民众对大良村的“取雨”一直非常敬重,待大良村的“取雨”队伍路过村北,南焦羊村总是在村外的什字路口摆设香案、仪仗,为其助兴,大良村的“马角”当然也要在神案前“跳跃”行礼。待回本村,已到傍晚。进村从西城门(金门)入,仪仗前导,将从太白山取回的“圣水”迎入圣母庙,在圣母像前的神案上,同从亭子里取出的三位太白神位分前后摆列供奉。此时,村民各持仪仗器械回家,“马角”留下来守坛。
(四)游水
“游水”是在“迎水”回村后的第三天进行。“游水”的路线是本村各个街道、巷道及绕城一周; 此时“游水”的队伍也已经简化,已经没有了“迎水”时的“銮驾”、“钱粮”, 只是旗仗前导,“高招”随之,彩亭再后,高炉、水背笼跟进,在“仙乐”的鼓乐声中和“马角”的舞之蹈之下巡游。此时,按照传统仪规,家家户户也都要在门前放一盆清水,上插柳枝,以示对所游“圣水”的礼敬。这时有一项禁忌: 要求妇女回避,不能观看,更不能偷看。如果被妇女有意或无意撞见观看了,被认作“冲水”,会致使这次所取的“雨”下错地方,和本村无缘, 故为大忌。据说一次“游水”,有一位妇女藏在自己家的二楼上,从窗棂间偷看,“游水”的村民虽然不知,但“马角”从高炉里抓出“红铧”, 挥手迎窗掷去,铧尖插在窗棂上,吓得该妇女急忙回避。
(五)围坛
围坛是在“游水”后的第三天进行,和小坛围坛的情况基本一样,在圣母庙的庭院中央,先安放八仙桌,桌面铺设黄表,表上放置取回水的三只瓷瓶, 在前侧焚香燃烛礼敬; 桌前仍有两人行长跪礼, “仙乐”和“马角”早、晚奏乐祭祀, 时间七天,庄重严肃,任何人不得怠慢。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